★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 
 ★ 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制度 学生与教育 课程 教学 德育 班级管理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教育评价 课外活动 心理学: 心理学概述 感觉和知觉 注意 记忆 表象与想象 言语与思维 情绪、情感与意志 需要、动机、兴趣 能力 人格 社会心理与行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动机 学习的迁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形成 学习策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教师职业心理 教育法律法规: 中长期教育改革 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师资格条例 其他: 教师职业道德 教学技能与理论实践 新课程改革 教师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 教学基本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实施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基础 教育理论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生活指导 学生指导 职业理念 幼儿园: 学前儿童发 展 学前教育原理 游戏活动与指导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 幼儿园综合素质 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理论综合 小学综合素质 中学: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与人的发展》考点最新版(二)

时间:2022-01-17 03:34:2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解析: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
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单选题  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_____。
A: 因材施教
B: 循序渐进
C: 抓关键期
D: 扬长避短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意义的掌握。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正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在对个体进行教育时要把握住关键期。比如,儿童口语在2—3岁时发展迅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儿童口语的训练。正如《学记》中所说:“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多选题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有_____。
A: 社会因素
B: 主观努力
C: 遗传
D: 学校教育

参考答案: BC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C解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是主观努力和遗传.



4、填空题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句话是由____提出来的。

参考答案: 霍尔



5、单选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_____
A: 因材施教
B: 善于抓关键期
C: 循序渐进
D: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6、单选题  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的是_____
A: 荀子
B: 孟子
C: 孔子
D: 庄子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略。



7、单选题  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_____
A: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B: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D: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略。



8、单选题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_____。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社会决定论
D: 个体本位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9、判断题  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比较灵敏,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_____

参考答案: 正确

本题解释:
答案:正确



10、单选题  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_____
①遗传作用②教育价值③家庭影响④文化的功能⑤人的能动性
A: ①④
B: ①⑤
C: ②③
D: ②④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环境决定论即外铄论强调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否定了遗传因素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11、简答题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与遗传素质、环境(指家庭和儿童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相比,教育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包括: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教育工作是由受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
第三,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12、填空题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的发展;二是____的发展。

参考答案: 身体 心理



13、简答题  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4、单选题  _____是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A: 基因
B: 遗传
C: 身心发展
D: 个体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遗传(遗传素质)的概念。



15、单选题  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_____。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 能动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对任何事物均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导源于经验。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否定了遗传的作用。



16、多选题  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内发论的是_____。
A: 孟子
B: 威尔逊
C: 弗洛伊德
D: 洛克

参考答案: ABC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BC解析: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费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登



17、判断题  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_____

参考答案: 正确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掌握。
【参考答案】正确
【名师点睛】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18、单选题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_____。
A: 环境因素
B: 社会条件
C: 主观努力
D: 成熟机制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格塞尔关于人身心发展观念的了解。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通过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该实验让双胞胎哥哥在48周开始接受爬楼梯的训练,而让弟弟在52周才开始训练,虽然训练时间早晚不同,但哥哥和弟弟都在54周能够顺利通过爬楼梯的测验。格塞尔认为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会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19、填空题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种观点是典型的____。

参考答案: 内发论


本题解释:
解析:回答“遗传决定论”也是正确的。



20、单选题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年龄特征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_____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1、简答题  简要评价“教育万能论”。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



22、填空题  ____强调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

参考答案: 外铄论


本题解释:
解析:回答“环境决定论”也是正确的。



23、单选题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提出者是_____
A: 荀子
B: 孟子
C: 孔子
D: 墨子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荀子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他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24、单选题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_____
A: 主观能动性
B: 遗传素质
C: 教育
D: 环境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25、单选题  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的是_____。
A: 遗传素质
B: 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家庭教育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解析]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26、简答题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发表了題为《人类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4岁发展到40%,4到8岁再发展30%,8岁以后发展剩下的30%……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了严重的妨碍”。
青少年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是每年匀速地发展,而是经历过几次发展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在这一年内,婴儿身高增长25厘米左右,体重增加7公斤左右。然后就缓慢下来,每年平均身高增长2~3厘米,体重增加2~3公斤。第二次高潮是六、七岁,这个时期身高、体重的发展不是那么显著,而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和心理上。6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以上,儿童的生理、心理状况已经为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三次高潮是青春发育期,也就是少年期。女孩子大约在十二三岁,男孩子大约在十四五岁。这个时期身高每年增长7~8厘米,体重增加5~6公斤。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既有儿童的特征,又有了成人特征的萌芽。
根据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均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正如材料中所显示的,人的身高体体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即出生的第一年和青春期。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如材料所示,人的智力在8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性的成熟则要晚得多。
(2)如以上材料所示,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27、简答题  案例一: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赋词,15岁从军,17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烕特八九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案例二: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如从前好了,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案例三: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孟轲幼年丧父,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孟柯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母亲怕对孟轲产生不良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居住。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搬到学校旁边住,使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
案例四: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特尔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到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结合上述的几个案例,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2)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案例一中夏完淳和卡尔•威特的事例说明了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案例二中的方仲永的例子则说明了遗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案例三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可以推动人的发展。
(4)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案例二中方仲永的例子说明了遗传因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案例四卡特尔教授的研究结果说明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人的发展。
(6)此四则案例共同说明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8、简答题  某学校的几位老师在办公室闲聊,甲老师说:“我们班的张某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倒数第一,真是没办法了,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乙老师说:听说他爸爸是登板车的,也就是小学文化。不像我们班的王某,回回考试都是第一名,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丙老师说:“就是嘛,这也不能怪我们教育得不好。俗话不是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几位老师的观点。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步,阅读案例材料,定位考查知识点。
这个案例首先抓住题干,“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几位老师的观点”。紧扣考点,说明要运用的是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而不能运用教育心理学、或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再来详读材料,题干中叙述的是两位老师依据家长的背景不同得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观点。关键落脚点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个结论。经过思考,可知这个观点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确定答题方向。
第二步,结合案例材料,详细论述。
结合材料中老师的叙述,“他爸爸是登板车的”,“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具体评析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知识点定位在教育学部分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关系中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遗传决定论的内容和特点。
第三步,回顾案例材料,总结叙述。
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叙述答题还没有完成,接下来必须总结分析,或进一步阐发。题意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除了受遗传的影响还受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几个因素的影响。叙述完这一点,才能分析完成整个案例,答题结构完整。
本题参考答案详解如下:
材料中的几位老师持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忽视了遗传素质、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教育对人的影响,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身心发展。最后,个体发展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能有效的整合遗传、环境、
所以,单纯强调遗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片面的,更抹杀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综上所述,考生在面对案例分析题的时候切记不要任由发散思维,想到什么写什么,而应理清思路,找准考点,结合材料详细、具体的分析,理清答题思路,逻辑层次严谨,掌握答题三步定位法,这样才能在主观题部分得高分,顺利通过考试。



29、单选题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_____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名师详解】原句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与作用,与晋代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异曲同工之妙。



30、判断题  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上,荀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了解。
【参考答案】错误
【名师点睛】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上,有“外铄论”、“内发论”和“实践主体论”三种观点。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实践主体论认为实践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原因。荀子是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要使人向善就必须依靠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所以,荀子是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31、简答题  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2、单选题  下列关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
A: 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B: 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C: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D: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的特征是顺序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33、判断题  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错误[解析]这种现象说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4、单选题  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_____规律的反映。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本题表现的是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35、单选题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依据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
A: 阶段性
B: 个别差异性
C: 顺序性
D: 不均衡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
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36、单选题  我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由高到低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等。其中,“圣人”是先知先觉者,无需教育;而“斗筲”之性不可移,教也无用。这种观点属于_____
A: 环境决定论
B: 教育主导论
C: 遗传决定论
D: 外因决定论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的描述可知,董仲舒的观点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是遗传决定论的典型代表。



37、简答题  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一家族的八代人136名家族成员,发现其中有50名男子都是音乐家。有人认为,这是遗传因素决定的。
你认为这些人的观点对吗?应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在作出判断后给出依据,并阐述影响人身心发展诸因素及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1)上述观点是错误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念。人的身心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
(2)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如: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但是,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否转变为现实性,关键还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必要的遗传素质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因素。



38、简答题  论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
【参考答案】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①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②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
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奥地利生理学家劳伦茨在研究幼禽印刻现象时候发现了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够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应环境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较为容易,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39、简答题  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地位的掌握。
【参考答案】(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0、单选题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_____。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阶段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D解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和成长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41、单选题  天赋优异的儿童,比较容易成才,而存在智力缺陷的儿童教育起来就比较困难。这说明_____
A: 遗传素质可以决定人的发展
B: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D: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方面。这些差异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性差异的最初原因。



42、判断题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但难以具有延时价值。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错误[解析]学校教育能帮助个体形成对自身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自发提高到自觉阶段。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不仅对学生当下而且对其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



43、单选题  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_____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略。



44、单选题  _____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略



45、单选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要做到_____
A: 相互衔接
B: 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同时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46、单选题  _____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 遗传
B: 学校教育
C: 环境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D



47、简答题  简述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表现。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把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3)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教育通过弓丨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48、判断题  总体而言,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_____

参考答案: 正确

本题解释:
答案:正确



49、单选题  青春初期的孩子身高体重的增长已达到较高水平,而骨化过程远远没有完成。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
A: 顺序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平衡的,这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的表现。



50、单选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_____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 环境
B: 遗传
C: 教育
D: 社会活动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掌握。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接触的不同环境和不同的人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差异。历史上的“孟母三迁”也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




首页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2/2/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教师招聘考试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 教师招聘考试 ★ 
 ★ 教师资格考试真题 ★ 
 ★ 教师资格考试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