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1-04-28 05:48:49
1、单选题 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的是_____。
A: 遗传素质
B: 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家庭教育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解析]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2、判断题 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错误[解析]这种现象说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填空题 ____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
参考答案: 学校教育
4、填空题 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指的是____。
参考答案: 最近发展区
5、填空题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种观点是典型的____。
参考答案: 内发论
本题解释:
解析:回答“遗传决定论”也是正确的。
6、简答题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7、单选题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_____。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C[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
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单选题 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叫作_____
A: 个体身心发展
B: 个体身心变化
C: 个体身心素质
D: 个体身心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9、单选题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_____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 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10、简答题 试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勤能补拙”体现的教育学原理。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离开这种外部条件,再好的遗传素质也难以发挥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了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所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勤能补拙”体现了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决定人发展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11、单选题 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_____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略。
12、单选题 在人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概述这个最好的发展时期的是_____
A: 关键期
B: 最近发展区
C: 模仿期
D: 稳定期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关键期的内涵,也称敏感期或最佳期。
13、多选题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
A: 遗传
B: 环境
C: 学校教育
D: 性格
E: 人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ABCE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掌握。
【参考答案】ABCE
【名师点睛】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是遗传,后天因素包括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D项中“性格”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容,而非影响因素。
14、单选题 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_____
A: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B: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D: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略。
15、多选题 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内发论的是_____。
A: 孟子
B: 威尔逊
C: 弗洛伊德
D: 洛克
参考答案: ABC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BC解析: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费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登
16、简答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都有哪些?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17、单选题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_____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名师详解】原句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与作用,与晋代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异曲同工之妙。
18、简答题 我是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在孩子5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我想尽了各种办法,他都不肯再学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请帮助我。
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以及人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的掌握。
【参考答案】(1)这位家长的做法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关系
是辩证的。一方面,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作用的发挥又受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状况的制约。要使教育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必须根据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进行。
(2)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又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该家长在孩子5岁的时候就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没有考虑到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孩子的学习基础,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必然会适得其反。
(3)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案例中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这正是家长的强迫性教育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造成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真正的发展是需要以兴趣为导向的,是需要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的。在对孩子有所要求和尊重孩子意见之间取得平衡才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19、判断题 总体而言,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_____
参考答案: 正确
本题解释:
答案:正确
20、单选题 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_____规律的反映。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本题表现的是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21、简答题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发表了題为《人类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4岁发展到40%,4到8岁再发展30%,8岁以后发展剩下的30%……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了严重的妨碍”。
青少年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是每年匀速地发展,而是经历过几次发展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在这一年内,婴儿身高增长25厘米左右,体重增加7公斤左右。然后就缓慢下来,每年平均身高增长2~3厘米,体重增加2~3公斤。第二次高潮是六、七岁,这个时期身高、体重的发展不是那么显著,而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和心理上。6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以上,儿童的生理、心理状况已经为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三次高潮是青春发育期,也就是少年期。女孩子大约在十二三岁,男孩子大约在十四五岁。这个时期身高每年增长7~8厘米,体重增加5~6公斤。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既有儿童的特征,又有了成人特征的萌芽。
根据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均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正如材料中所显示的,人的身高体体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即出生的第一年和青春期。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如材料所示,人的智力在8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性的成熟则要晚得多。
(2)如以上材料所示,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22、单选题 天赋优异的儿童,比较容易成才,而存在智力缺陷的儿童教育起来就比较困难。这说明_____
A: 遗传素质可以决定人的发展
B: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D: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方面。这些差异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性差异的最初原因。
23、简答题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与遗传素质、环境(指家庭和儿童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相比,教育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包括: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教育工作是由受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
第三,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24、单选题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_____的观点。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题干所述的这句话强调教育对人成长的决定作用,因此属于外铄论的观点。
25、填空题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环境、教育、____。
参考答案: 遗传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6、多选题 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_____。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E: 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 ABCDE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掌握。
【参考答案】ABCDE
【名师点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顺序性。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2)阶段性。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现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4)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27、填空题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的发展;二是____的发展。
参考答案: 身体 心理
28、单选题 “性相近,习相远”中的“习”指的是_____的影响。
①禀赋②家庭环境③社会环境④教育环境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因此,D选项正确。
29、单选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它决定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30、简答题 运用所学原理,解释下述材料所体现的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也变。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桑代克: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机会。
参考答案: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因素的掌握。
【参考答案】(1)墨子的儿童发展观属于环境决定论。墨子认为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是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决定影响。
(2)霍尔和桑代克的儿童发展观属于遗传决定论。霍尔和桑代克的观念都夸大了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忽略或者弱化了环境、教育的力量。
(3)我认为人的身心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的影响,其中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不会像霍尔和桑代克所认为的占主导地位;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其中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人的身心发展是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应相互割裂。
31、单选题 下列人物中持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的是_____
A: 孟子
B: 华生
C: 洛克
D: 马克思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2、单选题 _____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略
33、简答题 论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
【参考答案】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①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②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
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奥地利生理学家劳伦茨在研究幼禽印刻现象时候发现了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够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应环境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较为容易,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34、填空题 ____强调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
参考答案: 外铄论
本题解释:
解析:回答“环境决定论”也是正确的。
35、简答题 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6、判断题 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_____
参考答案: 正确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掌握。
【参考答案】正确
【名师点睛】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37、单选题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年龄特征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_____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8、单选题 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_____。
A: 因材施教
B: 循序渐进
C: 抓关键期
D: 扬长避短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意义的掌握。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正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在对个体进行教育时要把握住关键期。比如,儿童口语在2—3岁时发展迅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儿童口语的训练。正如《学记》中所说:“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9、单选题 下列关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
A: 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B: 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C: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D: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的特征是顺序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40、单选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_____
A: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B: 善于因材施教
C: 长善救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D: 善于抓住关键期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略
41、单选题 下列关于遗传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述错误的是_____。
A: 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B: 遗传素质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等
C: 遗传素质存在个体差异
D: 遗传素质能预定人的发展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D[解析]遗传素质不能预定人的发展。
42、简答题 简述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表现。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把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3)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教育通过弓丨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43、单选题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_____
A: 主观能动性
B: 遗传素质
C: 教育
D: 环境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44、单选题 “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观点。
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实践主体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孟子的观点,孟子是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45、单选题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提出者是_____
A: 荀子
B: 孟子
C: 孔子
D: 墨子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荀子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他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46、判断题 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上,荀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了解。
【参考答案】错误
【名师点睛】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上,有“外铄论”、“内发论”和“实践主体论”三种观点。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实践主体论认为实践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原因。荀子是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要使人向善就必须依靠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所以,荀子是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47、单选题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_____。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阶段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D解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和成长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48、单选题 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
A: 霍尔
B: 华生
C: 高尔顿
D: 格塞尔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
49、简答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请根据这些规律论述教育工作应该怎样进行。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所以,教育一般不可“陵节而施”,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的异化,造成教育的负效应。对于早期教育的问题,我们要明白,早期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过于夸大早期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极为错误的。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均衡性)。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育工作者:①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50、简答题 案例一: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赋词,15岁从军,17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烕特八九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案例二: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如从前好了,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案例三: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孟轲幼年丧父,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孟柯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母亲怕对孟轲产生不良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居住。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搬到学校旁边住,使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
案例四: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特尔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到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结合上述的几个案例,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2)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案例一中夏完淳和卡尔•威特的事例说明了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案例二中的方仲永的例子则说明了遗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案例三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可以推动人的发展。
(4)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案例二中方仲永的例子说明了遗传因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案例四卡特尔教授的研究结果说明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人的发展。
(6)此四则案例共同说明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