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1-01-08 05:33:18
1、单选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_____
A: 因材施教
B: 善于抓关键期
C: 循序渐进
D: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简答题 运用所学原理,解释下述材料所体现的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也变。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桑代克: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机会。
参考答案: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因素的掌握。
【参考答案】(1)墨子的儿童发展观属于环境决定论。墨子认为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是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决定影响。
(2)霍尔和桑代克的儿童发展观属于遗传决定论。霍尔和桑代克的观念都夸大了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忽略或者弱化了环境、教育的力量。
(3)我认为人的身心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的影响,其中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不会像霍尔和桑代克所认为的占主导地位;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其中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人的身心发展是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应相互割裂。
3、单选题 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人身心发展的_____时期。
A: 幼儿期
B: 童年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C解析: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4、单选题 “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解析: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
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5、简答题 案例一: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赋词,15岁从军,17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烕特八九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案例二: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如从前好了,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案例三: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孟轲幼年丧父,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孟柯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母亲怕对孟轲产生不良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居住。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搬到学校旁边住,使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
案例四: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特尔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到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结合上述的几个案例,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2)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案例一中夏完淳和卡尔•威特的事例说明了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案例二中的方仲永的例子则说明了遗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案例三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可以推动人的发展。
(4)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案例二中方仲永的例子说明了遗传因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案例四卡特尔教授的研究结果说明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人的发展。
(6)此四则案例共同说明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6、单选题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这说明_____
A: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B: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导向性作用
C: 教育比遗传素质更能影响人的发展
D: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的描述可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实现是有一定条件的。
7、填空题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的发展;二是____的发展。
参考答案: 身体 心理
8、单选题 _____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略
9、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
A: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体现了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B: 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外铄论
C: 康德是“教育无用论”的代表人物
D: “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教育无用论”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学者柏拉图、中世纪的一些学者以及英国的高尔顿等。
10、单选题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提出者是_____
A: 荀子
B: 孟子
C: 孔子
D: 墨子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荀子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他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11、简答题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发表了題为《人类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4岁发展到40%,4到8岁再发展30%,8岁以后发展剩下的30%……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了严重的妨碍”。
青少年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是每年匀速地发展,而是经历过几次发展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在这一年内,婴儿身高增长25厘米左右,体重增加7公斤左右。然后就缓慢下来,每年平均身高增长2~3厘米,体重增加2~3公斤。第二次高潮是六、七岁,这个时期身高、体重的发展不是那么显著,而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和心理上。6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以上,儿童的生理、心理状况已经为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三次高潮是青春发育期,也就是少年期。女孩子大约在十二三岁,男孩子大约在十四五岁。这个时期身高每年增长7~8厘米,体重增加5~6公斤。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既有儿童的特征,又有了成人特征的萌芽。
根据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均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正如材料中所显示的,人的身高体体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即出生的第一年和青春期。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如材料所示,人的智力在8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性的成熟则要晚得多。
(2)如以上材料所示,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12、单选题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_____。
A: 差异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阶段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掌握。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征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的学生和初中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到了以辩证思维为主导。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13、简答题 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4、判断题 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上,荀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了解。
【参考答案】错误
【名师点睛】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上,有“外铄论”、“内发论”和“实践主体论”三种观点。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实践主体论认为实践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原因。荀子是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要使人向善就必须依靠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所以,荀子是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15、判断题 总体而言,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_____
参考答案: 正确
本题解释:
答案:正确
16、简答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请根据这些规律论述教育工作应该怎样进行。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所以,教育一般不可“陵节而施”,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的异化,造成教育的负效应。对于早期教育的问题,我们要明白,早期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过于夸大早期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极为错误的。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均衡性)。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育工作者:①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17、多选题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有_____。
A: 社会因素
B: 主观努力
C: 遗传
D: 学校教育
参考答案: BC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C解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是主观努力和遗传.
18、单选题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_____的观点。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题干所述的这句话强调教育对人成长的决定作用,因此属于外铄论的观点。
19、单选题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__
A: 可教性
B: 可塑性
C: 可能性
D: 现实性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所获得的生理组织和最初的生命能力为前提,没有这种遗传素质,或者遗传素质有缺陷,身心的发展水平就会受到不可弥补的影响
20、填空题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种观点是典型的____。
参考答案: 内发论
本题解释:
解析:回答“遗传决定论”也是正确的。
21、单选题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_____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名师详解】原句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与作用,与晋代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异曲同工之妙。
22、填空题 ____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
参考答案: 学校教育
23、简答题 某学校的几位老师在办公室闲聊,甲老师说:“我们班的张某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倒数第一,真是没办法了,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乙老师说:听说他爸爸是登板车的,也就是小学文化。不像我们班的王某,回回考试都是第一名,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丙老师说:“就是嘛,这也不能怪我们教育得不好。俗话不是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几位老师的观点。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步,阅读案例材料,定位考查知识点。
这个案例首先抓住题干,“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几位老师的观点”。紧扣考点,说明要运用的是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而不能运用教育心理学、或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再来详读材料,题干中叙述的是两位老师依据家长的背景不同得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观点。关键落脚点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个结论。经过思考,可知这个观点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确定答题方向。
第二步,结合案例材料,详细论述。
结合材料中老师的叙述,“他爸爸是登板车的”,“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具体评析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知识点定位在教育学部分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关系中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遗传决定论的内容和特点。
第三步,回顾案例材料,总结叙述。
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叙述答题还没有完成,接下来必须总结分析,或进一步阐发。题意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除了受遗传的影响还受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几个因素的影响。叙述完这一点,才能分析完成整个案例,答题结构完整。
本题参考答案详解如下:
材料中的几位老师持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忽视了遗传素质、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教育对人的影响,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身心发展。最后,个体发展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能有效的整合遗传、环境、
所以,单纯强调遗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片面的,更抹杀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综上所述,考生在面对案例分析题的时候切记不要任由发散思维,想到什么写什么,而应理清思路,找准考点,结合材料详细、具体的分析,理清答题思路,逻辑层次严谨,掌握答题三步定位法,这样才能在主观题部分得高分,顺利通过考试。
24、单选题 “性相近,习相远”中的“习”指的是_____的影响。
①禀赋②家庭环境③社会环境④教育环境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因此,D选项正确。
25、简答题 “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哪种因素?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掌握。
【参考答案】“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身心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人的机体和环境是在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内部矛盾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脱离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发展便失去了现实的土壤。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不同使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存在差异。环境越丰富,人的视野就越开阔,人的社会化进程就越快。
26、填空题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反映了____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环境
27、单选题 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学者是_____
A: 华生
B: 洛克
C: 焉尔顿
D: 霍尔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28、判断题 信息技术改变的是教育手段,但难以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错误[解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29、简答题 简述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表现。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把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3)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教育通过弓丨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30、单选题 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_____。
A: 因材施教
B: 循序渐进
C: 抓关键期
D: 扬长避短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意义的掌握。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正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在对个体进行教育时要把握住关键期。比如,儿童口语在2—3岁时发展迅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儿童口语的训练。正如《学记》中所说:“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1、单选题 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
A: 互补性
B: 个别差异性
C: 不平衡性
D: 阶段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本题是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32、单选题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_____。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阶段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D解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和成长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33、单选题 下列人物中持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的是_____
A: 孟子
B: 华生
C: 洛克
D: 马克思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4、单选题 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_____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略。
35、单选题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_____。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社会决定论
D: 个体本位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6、单选题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三层次是个体的_____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思考活动
D: 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37、单选题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_____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 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38、单选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_____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 环境
B: 遗传
C: 教育
D: 社会活动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掌握。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接触的不同环境和不同的人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差异。历史上的“孟母三迁”也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
39、判断题 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错误[解析]这种现象说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40、单选题 _____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 遗传
B: 学校教育
C: 环境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D
41、判断题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但难以具有延时价值。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错误[解析]学校教育能帮助个体形成对自身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自发提高到自觉阶段。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不仅对学生当下而且对其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
42、简答题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从生理方面来看,身体的发展基本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部位向边缘方向”发展的过程。从心理角度来看,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记忆也是由无意义的机械记忆过渡到有意义记忆阶段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个阶段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相邻的两个阶段个体发展具有过渡性,但每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这要求教育者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按步骤、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同时这种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品质、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从整体出发,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做到综合育人,还要注重培齐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第五,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这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不同个体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以及单个个体不同方面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
43、单选题 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叫作_____
A: 个体身心发展
B: 个体身心变化
C: 个体身心素质
D: 个体身心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44、判断题 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比较灵敏,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_____
参考答案: 正确
本题解释:
答案:正确
45、填空题 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指的是____。
参考答案: 最近发展区
46、单选题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_____。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解析:内发论观点。
47、单选题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年龄特征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_____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8、单选题 下列关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
A: 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B: 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C: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D: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的特征是顺序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49、单选题 “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观点。
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实践主体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孟子的观点,孟子是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50、单选题 “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这是_____观点对教育方式影响的结果。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辐合论
D: 平行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严师”和“棍棒”即为外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