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9-11-08 06:05:59
1、填空题 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整体设置应该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即要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____。
2、单选题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依据是_____
A: 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
B: 课程功能
C: 课程的组织核心
D: 课程任务
3、多选题 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包括_____。
A: 言语智力
B: 空间智力
C: 数理逻辑智力
D: 音乐智力
4、简答题 李老师和张老师教初二四个班的语文。50多岁的李老师任教近30年,工作兢兢业业,对每篇精读课文作深入细致的分析,课堂、课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的基本知识扎实,考试成绩在四个班中名列前茅。但是在教学研讨活动中,他明显感到他的教学方法落伍了。
年轻的张老师初涉教坛,思想活跃,大量采用活动式教学,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课本剧。但是很多学生不当回事,学生嘻嘻哈哈,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实际收获并不大。课后经常组织大量的文体活动。但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学校与家长也有一些不满。
李老师和张老师都很困惑。
请运用课程理论与新课程原理分析。
5、简答题 简述课程标准的意义。
6、填空题 新课改的课程结构强调要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____。
7、多选题 课程计划主要由_____组成。
A: 学科设置
B: 学科顺序
C: 课时分配
D: 学年编制
E: 学周安排
8、判断题 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_____
9、判断题 【判断题】根据我国此次新课程改革,初中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_____
10、简答题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问题: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进行作业。
11、单选题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活动课程所具有的特点不包括_____
A: 过程的实践性
B: 组织的严密性
C: 内容的开发性
D: 形式的多样性
12、单选题 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_____。
A: 基础型课程
B: 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发展型课程
13、单选题 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_____。
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 综合课程理论
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4、单选题 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_____。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5、填空题 为了显示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被称为____。
16、单选题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主要影响着课程内容的_____
A: 深度和广度
B: 科学性和系统性
C: 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
D: 科学性和逻辑结构
17、单选题 课程的表现形式是_____。
A: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B: 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 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 知识——经验——活动
18、多选题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_____。
A: 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B: 评价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C: 应着重关注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
D: 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E: 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19、简答题 简述课程标准的性质。
20、填空题 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具备____、普遍性、基础性的特征。
21、单选题 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_____
A: 知识与技能目标
B: 方法与过程目标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D: 课堂教学目标
22、简答题 考试的时候,我很紧张,不过一想到考完后就可以玩电脑了,一下子有了动力。我认真地做卷子,考试结束后,老师把卷子发下来分析试卷,一看自己得了72分,及格了,有进步,心里很高兴,感觉还不错。可老师分析试卷的时候,我和同桌说了几句话,老师走过来让我不要太兴奋,说别看得了72分,是第48名,还是全班倒数。我的头立即低了下去,我考得再好也考不过人家,我总是失败,哎!
请运用新课改的相关评价要求及特点评析老师的做法。
23、单选题 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结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_____。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结构课程
D: 综合课程
24、单选题 下列关于活动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B: 杜威是活动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C: 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
D: 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相关教学设施的要求较高
25、简答题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26、单选题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_____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A: 洛克
B: 斯宾塞
C: 卢梭
D: 尼尔
27、单选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品德》课、《艺术》课,属于_____
A: 分科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课程
D: 通识课程
28、多选题 下面关于新课程标准正确的是_____。
A: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B: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C: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D: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E: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9、填空题 强调学科整合,主张把几门有相互关联的学科内容合并起来组成的课程是____。
30、填空题 ____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31、简答题 试述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32、单选题 地方课程的制定主体是_____
A: 学校
B: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C: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D: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
33、填空题 ____、____、____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34、单选题 在我国当前课程管理的改革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新增的课程管理是_____
A: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B: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D: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5、单选题 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_____。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36、单选题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_____。
A: 知识,智力,能力
B: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 知识,智力,情感
37、单选题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以此建立的课程理论是_____
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 综合课程理论
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38、单选题 下列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资源
B: 学校可根据地域性特点、学校传统和优势自主开发地方课程
C: 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D: 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39、单选题 学校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是_____。
A: 国家课程
B: 地方课程
C: 校本课程
D: 官方课程
40、单选题 按照规定,我国实行_____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A: 中央、省级、市级
B: 中央、省级、区县
C: 国家、地方、学校
D: 国家、省市、区县
41、单选题 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_____。
①自主学习②合作学习③探究学习④经验学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2、单选题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
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B: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C: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D: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43、简答题 课程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44、简答题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5、单选题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_____。
A: 内容改革
B: 方法改革
C: 课程改革
D: 思想改革
46、填空题 课程的横向结构又称____,讨论的是在一定的课程结构内部,各门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47、单选题 课程的科目结构的呈现形式主要为_____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课程方案
D: 课程表
48、填空题 永恒主义认为,课程的核心是“____”。
49、单选题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体现的课程理念是_____。
A: 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50、单选题 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将课程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结合,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这种课程观是将课程作为_____来理解的。
A: 知识
B: 活动
C: 经验
D: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