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 
 ★ 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制度 学生与教育 课程 教学 德育 班级管理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教育评价 课外活动 心理学: 心理学概述 感觉和知觉 注意 记忆 表象与想象 言语与思维 情绪、情感与意志 需要、动机、兴趣 能力 人格 社会心理与行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动机 学习的迁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形成 学习策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教师职业心理 教育法律法规: 中长期教育改革 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师资格条例 其他: 教师职业道德 教学技能与理论实践 新课程改革 教师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 教学基本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实施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基础 教育理论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生活指导 学生指导 职业理念 幼儿园: 学前儿童发 展 学前教育原理 游戏活动与指导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 幼儿园综合素质 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理论综合 小学综合素质 中学: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

2008年1月福建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真题(附答案)

时间:2013-01-02 19:15:3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2008年1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对于力求成功者来说,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任务是( )
A.成功概率100%
B.成功概率75%
C.成功概率50%
D.成功概率25%
2. 反映测验正确性程度的指标是( )
A.效度
B.信度
C.难易度
D.区分度
3.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4.以下属于个别化教学模式的是( )
A.发现教学
B.情境教学
C.指导教学
D.程序教学
5. 对刚入学的小学生,其课堂纪律的形成最好采用(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6. 布鲁纳在教学观中提出四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分别是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 )
A.强化原则
B.迁移原则
C.内化原则
D.实践原则
7. 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都属于( )
A.重组性迁移
B.垂直迁移
C.同化性迁移
D.顺应迁移
8. 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复述策略
9. 在以下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0.在试误学习中,如果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这属于学习的(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近因律
11.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成人感是在( )
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年中期
D.青年晚期
12.有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
A.沉思型
B.场独立型
C.发散型
D.场依存型
13.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4.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是在(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5.练习曲线表明,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这属于( )
A.退步期
B.高原期
C.练习期
D.协调期
16.按照布卢姆等人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代表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是( )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评价
17.面对同一问题情境时,有的学生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想出许多不同类型的答案。这体现了创造性的( )
A.流畅性
B.新颖性
C.独创性
D.变通性
18.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皮亚杰
C.科尔伯格
D.巴甫洛夫
19.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行为的方法是( )
A.强化法
B.行为塑造法
C.示范法
D.自我控制法
20.新学习的内容只是原有知识的一个特例,它的吸收不改变原有知识属性的同化是( )
A.类属同化
B.相关同化
C.总括同化
D.并列结合同化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20空,每空l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__________。
22.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23.与操作技能相比,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__________
24.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__________。
25.布鲁纳l944年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__________和社会文化研究四个方面。
26.皮亚杰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__________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7.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__________。
2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称为__________认知方式。
29.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__________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0.学习环境、学习努力和心境等的管理属于__________策略。
3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为__________。
32.现代的迁移理论有两种观点,一种强调__________在迁移中的作用,第二种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作用。
33.知识直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实物直观、__________直观和言语直观。
34.选择教学媒体时,老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以及__________等方面因素。
35.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以应用于新情境的迁移是__________。
36.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__________参照评价。
37.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
3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发展时期位于20世纪20年代到__________年代末。
39.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__________和同伴群体。
40.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包括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及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1.分析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42.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迁移?
4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45.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46.简要分析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四、论述题(本大题10分)
47.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 “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并谈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保持。
2008年1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A 3. C 4. D 5. A 6. A 7. C 8. B 9. C
10.A 11.A 12.D 13.D 14.B 15.B 16.A 17.D 18.C
19.B 20.A

二、填空题
21.自我效能感
22.问题解决
23.简缩性
24.学会调适
25.合作性研究
26.具体运算
27.强化功能
28.沉思型
29.降低
30.资源管理
31.学习策略
32.认知结构
33.模象
34.教学媒体的特性
35.重组性迁移
36.常模和标准
37.态度
38.50
39.社会风气
40.对教师的期望

三、简答题
41.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有: (1)教师的领导方式。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3)教师的情绪状态。
42.(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4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表现出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
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44.(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45.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而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和解释。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否则所得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
46.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四、论述题
47.根据记忆规律,教师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 “漏一补十” “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保持的方法有:
一、深度加工材料。
二、有效运用记忆术。
三、进行组块化编码。
四、适当过度学习。
五、合理进行复习。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教师招聘考试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 教师招聘考试 ★ 
 ★ 教师资格考试真题 ★ 
 ★ 教师资格考试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