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 
 ★ 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制度 学生与教育 课程 教学 德育 班级管理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教育评价 课外活动 心理学: 心理学概述 感觉和知觉 注意 记忆 表象与想象 言语与思维 情绪、情感与意志 需要、动机、兴趣 能力 人格 社会心理与行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动机 学习的迁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形成 学习策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教师职业心理 教育法律法规: 中长期教育改革 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师资格条例 其他: 教师职业道德 教学技能与理论实践 新课程改革 教师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 教学基本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实施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基础 教育理论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生活指导 学生指导 职业理念 幼儿园: 学前儿童发 展 学前教育原理 游戏活动与指导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 幼儿园综合素质 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理论综合 小学综合素质 中学: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

山西省2011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时间:2011-12-08 21:56:4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说明头脑风暴训练的基本思路与做法?

  4、学习策略的特征是什么?

  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是什么?

  五、论述题 (30分)

  1、 结合实际情况,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一、不定向选择题 (30分)

  1、ACD 2、A 3、ABCD 4、ABD 5、ABCD 6、BCD 7、B 8、BCD 9、ACD 10、ABD 11、ABC 12、BCD 13、BC 14、ABCD 15、D 16、C 17、A 18、B 19、A 20、CD 21、ABCD 22、AB 23、C 24、D 25、C 26、A 27、ABC 28、BCD 29、ACD 30、BCD

  二、填空题 (15分)

  1、类比思维 2、诱因 3、经验+反思==成长 4、寻求发展 5、具体 6、形式训练说(或官能说) 7、认知策略 8、思维水平 9、对偶 10、概念形成 11、效果律 12、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13、量杯实验 14、同化 15、性格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25分)

  1、 错误。二者实质相同,但有一定的区别(1)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品德不良。(2)价值的内化程序不同。态度的内化水平由低到高: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其中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2、 错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心理因素。

  3、 正确。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第三、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 正确。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即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

  5、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四、简答题(20分)

  1、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2、一、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二、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三、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四、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

  3、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应用时,应遵循四条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可以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可以拓宽思路,产生互动,激发灵感,进而提高创造性。

  4、四个特征:第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第二、是有效学习必需的;第三、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第四、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5、(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过度学习是必要的,但注意有时引起学生疲劳也不好)(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五、论述题 (30分)

  1、(1)、有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讨论交谈等。一种观念要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选择(1、自由选择;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赞赏(4、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5、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行动(6、按自己的选择行事;7、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赋值过程”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奖励: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惩罚:当不良行为出现时,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

  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也有效。

  2、(1)、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一)竞赛的作用:1、积极作用: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个人竞赛比团体竞赛效果好。2、消极作用:(1)使学习迟缓的人丧失信心(2)对于知道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励。(3)对某些人有过分的压力(4)对不合作是一种鼓励。此外,还表现在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二)运用原则:1、要慎用少用。2、要注意方式:一方面题目不宜过难,另一方面不宜只在少数优秀学生中进行。(1)按能力分组竞赛(2)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用昨天和今天比。

 


首页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2/2/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教师招聘考试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 教师招聘考试 ★ 
 ★ 教师资格考试真题 ★ 
 ★ 教师资格考试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