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5-02-12 13:04:17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自我调控,对现实的有效知觉等。
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防治措施。一方面采用心理辅导;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影响学生的行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和整体性发展原则。
第二节 教师心理
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的职业角色
1.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指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共同愿景做出的能促进教师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增加工作动力,获得成就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成自我实现,做出更大贡献;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有效应对社会竞争压力。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教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的职业倦怠。
2.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的职业角色则是教师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身份,包括社会对教师个人行为模式的期望和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
教师职业角色的构成。教师职业角色包括社会角色和育人者角色,社会角色如社会代表者、社会道德实践者、人类文明建设者;育人者角色如父母的代理人、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班集体领导者和人际关系协调者。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需要教师遵循相关职业角色规范和扮演好教师职业应有角色。
影响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因素。
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阶段。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教师职业活动的构成。教师职业活动包括内容结构和形式结构,内容结构包含教育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 91EXAm.org形式结构包含教师职业活动设计、教师职业活动组织和教师职业活动效能结构。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概念。它是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 技能,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理论。
教师专业成长的构成要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包括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反思性教学和教师行动研究。
三、教师心理素质
1.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含义。它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社会文化素养、教育专业才能和人格心理品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包括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含义。它是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能力。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稳定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和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
2.教师的人格品质
教师的人格品质概念。它指教师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特征。
教师的人格品质影响因素。
教师的人格问题与调试。
3.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
职业认同概念。指一个人从内心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找到乐趣。
教师的职业认同概念。指教师对教育、教师职业和教师自身的一种动态建构的过程,是教师自身与教师职业持续作用的结果。
教师的职业认同要素。职业认识、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等。
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4.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类型。
自我意识的作用。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提高自我意识的途径。他人观察与自我观察、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对自身活动结果的反思
5.情绪表达概念
情绪表达概念。情绪表达指行为活动表露于外,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借以达到个体将其情绪经验与外在沟通的目的。
情绪表达层次。向自我表达、向他人表达、向环境表达、升华表达。
6.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结构。人际交往包括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师间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7.职业适应
职业适应的概念。职业适应指在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形成和维持的职业心态、职业能力、职业关系等与职业劳动及其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
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表现和原因。如从业能力不足,角色转换迟滞,缺乏协调的职业关系,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念缺失。
8.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育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调控;意志坚强,具有教育独立性;对教育积极进取。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条件。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建构完善的心理调节机制;完善人格、保持平和心态、提高整体素质、体验职业乐趣。
第三节 学习心理
一、学习理论
1.学习基本概念
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作为个体的一种适应性活动,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一系列的反映动作在内部构建调节行为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学习可以通过行为变化表现出来;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学习的分类。
2.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说,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早期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理论、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指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直接性动机和间接性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的作用。定向、激发和维持、调节。
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的培养包括成就动机的培养、成败归因训练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三、学习策略概念和结构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
学习策略的结构。基本策略和辅助性策略。
掌握知识的策略。包括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学习监控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四、分类学习
1.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含义。知识通常有两种意义,一种指人类知识,即经常以书籍、计算机或其他载体来储存,构成人类所具有的信息总和;另一种指个体知识,即个体的头脑中所具有的信息总和。
知识的类型。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建构。陈述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同化,程序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产生式。
知识的理解。
错误概念的转变。
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迁移。
2.技能的学习。
技能的含义。技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种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程序性知识。
技能的类型。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
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3.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
问题的含义。它是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的某些障碍。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解决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解决疑难的过程,或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扫除障碍,从而将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产生新答案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理解和表征阶段;寻求解答阶段;尝试解答阶段;评价反思阶段。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关的 知识经验,个体的智力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的含义。能力观、过程观、人格观、创造性产品观。
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和创造性适应品质。
创造性学习的培养措施。
第四章 教师职业素养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规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关系、矛盾行为的准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敬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特点、功能、基本原则和评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特点。使用的针对性,要求的双重性(教师和育人),内容的全面性,功能的多样性(示范性),行为的典型性,影响的广泛和深远性。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功能。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原则的含义。它是一定阶级和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基本原则包括教书育人原则、乐政勤业原则、人格示范原则和依法从教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评价方式。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含义和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内化的活动,它是通过外部教育督促和个人努力,将外在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人道德品质并付诸行动的活动。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师职业道德内化。
四、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原因
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原因。之所以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是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国家需要,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完善人格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目前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教师对自身职业的低认同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有些教师公平民主观念的缺乏与学生渴望受尊重的矛盾,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与实际言行的失范矛盾。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存在的问题。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不受重视,教师岗前职业道德培养没有形成成效的模式。
五、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任务和途径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的任务。提高职业道德认识,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磨练教师职业道德意志,确立教师职业道德信念,培养教师职业道德习惯。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途径和意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途径主要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培养教师社会主义师德品质重要环节,是纠正不良教风、校风有力手段,也是加强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有:职业针对性、自教互教性、同时多端性和渐进重复性。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方法包括:说理疏导法,榜样教育法,对比教育法,个别教育法和实践锻炼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分为职前和职后两个环节。
第二节 教师专业标准与素养结构
一、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含义。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