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2-05-06 16:47:30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5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54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
1.是一种“内部状态”
2.决定人们愿不愿完成某些任务
3.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
态度不是天生的。
☆ 55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56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57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58态度的行为成分指行为的准备或行动的预备倾向。
☆59品德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 60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61道德认知也叫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62道德情感指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63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64态度与品德的相互关系:态度和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它们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两者的区别如下:1涉及道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 65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
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
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66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行为的动机)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水平二:习俗水平。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标准。1“好孩子”取向阶段(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判断行为的是非善恶,认为利他好,利己不好)2遵循权威取向阶段(认为只要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好的)。水平三:后习俗水平。其道德判断的标准已超出外在的法律和权威,而源自与自身内部的道德命令。1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由大家商量所决定、改变)2普遍原则取向阶段(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自己独立的标准,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
67价值观辨析论认为人的价值观是人所固有的潜能,由于它不能一开始就被人清醒地意识到而难以指导人的行动。为了让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能发挥作用,就必须在环境影响或成人帮助下对它们进行一步步的辨析。价值观辨析是一种不靠强硬灌输、死板说教,而是通过提问、讨论与练习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考虑、检验、选择或更新其已有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的道德教育方法。
68价值观辨析在理论上强调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 69强化
是联结理论的核心。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施加喜爱的刺激,以增强良好的行为。负强化就是消除讨厌的刺激,强化其优良的行为。负强化不同于惩罚,惩罚是施加讨厌的刺激以消除不良行为。
70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为社会学习。
71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榜样与示范。
72榜样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引起个体的观察学习。
√☆73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遵从。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众。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
2认同。认同的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
☆ 74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醒悟阶段
2转变阶段
3巩固与稳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