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2-05-06 16:43:14
第七章 认识发展与知识领会
61 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6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
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63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 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五方面。
64思维的敏捷性:迅速。灵活性:随机应变。深刻性:思维的深度。独创性:新颖、独特、有价值。批判性:严格估计、精细检查、正确判断。
65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
1言语前思维阶段(0—1岁)思维开始萌芽;
2知(直)觉行动思维阶段(1—3岁)思维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
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3—7岁)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表象;
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也叫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思维活动的支柱是概念,小学时期是形式逻辑思维的形成期,形式逻辑思维是初中生的典型思维。
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
△ 66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常规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的,但对于问题解决者可能是新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并且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大学生的思维基本属于常规性思维;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元认知即对认知活动的认知。)
67(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 68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69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像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直观方式。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对言语的物质形式的感知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 ☆70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① 适当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② 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结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强度律指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组合律指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观察后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写出观察报告。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71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教材概括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
72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1感性概括即直觉的概括,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只是知觉水平的概括。2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地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是思维水平上的概括。
√☆73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指
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
综合指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
(2)比较。
比较
是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关系,比较以分析综合为前提,又是抽象概括的基础。
(3)抽象和概括。
抽象
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
☆74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A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B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指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3科学地进行比较。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有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