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4-29 07:25:00
【要求】
1.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含有思辨性和说服力;2.思路清晰严密,写成结构完整的论文;3.语言简洁有力,450-500字,
【题型】概括题
【审题】从题干看,以辩论赛的形式给出观点“韩剧在中国的风靡,无损于我们的文化自尊”,结合给定资料4、5对该观点进行阐述;从答题要求看,观点明确,即突出论点,明确提出观点,并展开论证,突出思辨性和说服,结构上要求写成完成的议论文。
【答题思路】
本道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概括题,实际考察考生的论证能力,即给出一个论点,让考生从材料中筛选出材料,进行论证,此题实际上就是对“韩剧在中国的风靡,无损于我们的文化自尊”此观点进行论证,找出支持该观点成立的理由。
【参考解析】
我方观点认为:韩剧在中国的风靡,无损于我们的文化自尊。理由如下:
一、客观看待韩剧的风靡,其影响不足于损害我们的文化自尊。
韩剧在中国的风靡是个客观的事实,我们要正视韩剧带来的影响。如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穿韩版的衣服,说一两句“欧巴”、“思密达”,吃几次韩餐,可并没有见到有谁因为喜欢看韩剧就改一个韩国名字或者移民韩国;况且影响究竟有多大,伤害程度究竟有多深?根本没有准确的实证数据,所以我们要客观看待韩剧的影响,不能夸大其词。
二、文化需要交流和碰撞,以此反思我国文化的不足,促进文化自觉。
韩剧以市场为导向,抓住观众的兴趣点,根据观众的需求不断调整创作内容,在创作的过程中,保证加大投入,保证质量,并融化韩国的文化,以文化的输出扩大影响力。这正是中国影视作品的不足,从韩剧的风靡中反思我国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弱势,可以更加深刻理解文化自尊的重要性,更加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培养文化自尊意识。
三、借鉴国外文化优势,促进我国文化发展,有利于增加文化自信。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韩剧的风靡,不仅需要我们反思自己的不足,更应该向国外优秀的影视作品学习。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输出点,加大影视作品的投入,严把质量关,创作贴合观众的影视作品,加大文化的输出和影响,培养文化自信,以文化输出扩大影视作品的影响力。
因此,韩剧在中国的风靡,不但无损于我们的文化自尊,还会增加我国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4.请认真领悟给定资料中“我们觉得她是最好的中国制造”这句话,并结合对给定资料的思考,以“我所理解的中国制造”为话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文意,写1000-12000字议论文。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内容充实,论证有力;3.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题型】文章写作
【审题】题目要求参考给定资料,以“我所理解的中国制造”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议论文。材料中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以及美剧和韩剧的经验,而作文命题中明确提到要以“我所理解的中国制造”为主题,说明论点要求要围绕“中国制造”来谈,美剧和韩剧的成功可以作为素材。另外,本文是话题作文,可以自主命题。题中要求不要拘泥于给定材料,可以结合自己的积累的素材和思考。
【答题思路】本文的主题已经确定,提炼一个清晰的论点,展开论证即可
【参考解析】
中国制造的文化精神
“中国制造”是时代品牌的象征。近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承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制造”一词曾经成为了时代的代名词与中国人的骄傲。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我国的制造也面临了巨大的问题。传统的生产模式,低质量的原始产品以及缺乏竞争力的发展态势,无不折射出中国制造的问题。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制造困境的核心在于背后精神的缺失。我们输出的只是我们的代工产品。这些产品所体现的只是中国人口的众多,根本就没有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内涵。所以中国制造的后劲肯定是不足的。为此我们应该在产品输出的同时更多的是强调文化与精神的输出。使我们能够通过工业产品的载体来输出我们的文化精神。同时也以我们的精神内涵来提振我国工业产品的品质内涵。
中国制造需要有精神作为支撑。精神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根基,一物之存在必然要有其精神作为依据。脱离精神的物体必然是无法长期存在的,更谈不上发展。工业的发展也必然是建立在文明的基础之上,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曾经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国人狂热与激情过后,不得不思考我国当前制造也的困境。追根溯源,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国制造业所缺乏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背后却是缺乏民族精神的支持。纵观世界老牌工业国家的成功无一不是体现出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在德国、在日本、在韩国无不如此,这些工业成功的国家都是能够将其传统的文化内化到企业的竞争力当中,从而生产出有高度竞争力量的工业产品。反观中国制造目前的困境,表面上是品牌意识与竞争力的缺失。深层的因素则是我国企业缺乏人文的精神支持。所以我们要向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必须要将中国的精神走进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所体现的精神应该是中国优秀价值的集中体现。文化与产品的输出应该能够体现出该国的核心价值。而在当前,我国一些人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一味的去迎合国外某些群体的需要,简单的输出一些较为肤浅的甚至是腐朽的文化产品。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但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无法清晰的向国外传递我国的文化内涵。所以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期间孕育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将我国的文化内涵准确的传递出去,应该是传递我国国民的勤劳勇敢的生活方式;应该传递的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应该传递的是爱好和平、包容团结的国家行为。所以政府在文化产品的输出中应该加以甄别,让能够体现我国精神内涵的产品走出国门,展示我国的国家形象。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的,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日趋激烈,所有的竞争背后都是文化的角力。所以无论是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还是文化产品,都应该将我国传统的精神内化进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国制造有更深厚的竞争力。
2014年安徽公务员申论真题(B卷)
给定资料:
1.当前,中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着逆差,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和外国文化涌入中国,在数量质量上都难成比例。为了扭转这种逆差,有学者提出了中国文化输出问题。
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的提高,人们认识到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不仅要“引进”,而且要“输出”。有学者认为:“在最初的挪用套用之后,必须有自己的创造性输出,否则这个民族就会丧失真正的精神生命力。”“中国当代文化需要进一步奠定自己的文化精神生长点,藉此从中西文化交流的逆差中走出来,真正开始自己的文化创生性,走向中西文化平等对话和文化输出。”
从1934年鲁迅提出拿来主义到当前我们提出文化输出,已经整整过去80年了。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对外开放要坚持“引进”和“输出”相结合。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不仅是对经济建设提出的要求,而且也适合文化建设。这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坚持“拿来主义”与“文化输出”相结合。
学者指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从拿来主义到文化输出虽然是一个巨大转变,但是,我们的文化输出不能为输出而输出,而是应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正如我们拿来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的文化输出也必须输出的是中国当代文化中对人类健康向上发展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的文化输出应以我们的原创作品为主,即能够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代表中国人民的形象,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形象。过去,我们也有一些文化产品输出,我们也输出了不少优秀的文化产品。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输出的有些文化产品却是迎合西方一些人的狭隘需要,贩卖的是一些中国文化的落后的、丑陋的东西。这种文化输出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形象,损害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形象。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
因此。中国当代文化解决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逆差”现象,就必须在努力解决现存冲突的过程中大力创造有价值的文化产品。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人类的健康向上的发展中做出自己应有的独特贡献。这种“有价值的文化产品”,首先就内含着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因此,有学者套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的话说:“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
鉴于有人提出从文化拿来主义走向文化输出主义的理念,有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一是少提“主义”,一提主义往往会走向极端;二是在文化上还是要“拿来”与“输出”并举。文化上的平等交流应该是互通的,一手进一手出,不应该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现在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只做进口生意不做出口生意的,文化上也如此,否则根本不符合世贸协定。“拿来”拿的是我们没有的,而且是必要的;“拿来”也不是全盘西化,囫囵吞枣,而是咀嚼消化,为我所用。“输出”也不是不分好歹地“倾销”,文化上的伪劣产品应该杜绝出口,以次充好必然败坏名声,后患无穷,即使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尽管资源十分丰富,也需要经过现代的阐释,方能切合当今发展的需要。最能体现中国当今文化软实力的,应该是经过中西会通又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时代特点的原创性的文化观念、文化思想和文化产品,在输出什么、怎样输出、拿来什么和创造什么等方面,还需要作通盘的规划,并付之行动。
2.中国曾一度被称为“世界加工厂”,为“洋品牌”贴牌生产,即为大品牌做代工,几乎成了国内众多鞋、服企业的必经之路。而N市B1集团却在时尚产业相当发达的韩国、法国找到甘心为自己做贴牌的大牌制造商。“洋品牌”能为中国企业贴牌生产,这是中国企业品牌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企业拉开了品牌输出的序幕。
据了解,BL集团是一家涉及多种门类、跨行业的集团公司。集团拥有“XX家纺”“XX休闲服饰”“XX西裤”等着名品牌。作为中国家用纺织品最大的生产基地,集团主导产品——“XX家纺”包括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和小装饰5大系列,千余品种、上万种款式,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及中国港澳地区。自从去年在N市国际服装博览会上结识后,BL集团和S公司很快就签订了贴牌生产协议;S公司按照BL的设计要求,为后者设计、生产“XX”品牌的高档女鞋,S公司是韩国名列前三甲的皮鞋生产企业,也是一家只为韩国顶级皮鞋品牌代工的制造商。就是这样一家颇具实力的大牌企业,如今却为BL集团做起了贴牌加工。
品牌是一个符号,是产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是产品表达自身信息的载体。S公司向中国的BL集团送秋波,是他们认同该集团的品牌经营模式。当S公司了解到,BL集团自1992年就开始把大部分生产外包,一心从事品牌、渠道经营,至今已在国内市场成功打响10个自有原创品牌,年销售总额达到30亿元。这家向来只为顶端品牌代工的制造企业立刻对其刮目相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S非常看好中国原创品牌的市场前景。作为BL集团旗下一个仅仅两岁多的年轻品牌,定位中高端的“XX”,在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同台竞技中,“涉趣”稳居销售榜上游。
BL集团用行动说明,目前,中国鞋业已经由注重使用价值,过渡到追求文化审美价值的不断提高。但我国许多鞋企做品牌更多的是采取模仿国外的方式,不是自身孵化。而品牌除了使用价值,更多的包含文化审美等附加价值,文化审美价值越集中,越能讨消费群喜欢;对消费群宽容度越大,品牌就越成功;每个品牌都应有自己的定位,自己的消费群,针对一个定位群表达的文化审美内容越多,品牌越成功。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国内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以及购买力都在逐年提高,这正是国内企业打响原创品牌的好机会。一旦在国内市场获得成功,离国际品牌的距离也就不远了。
专家指出,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品牌竞争力包含了企业在资源、能力、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形成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持久的外在表现。虽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制造供应基地,但品牌竞争力优势仍然比较弱小。中国企业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众多中国品牌已经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未来,中国商品价格的增值点将主要依靠品牌建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品牌,中国品牌必须摒弃长期奉行的以产量取胜的低赢利扩张模式,转而进行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