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01 11:27:16
B.从统治疆域到政治体制,到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的确立,汉武帝实现了他的非常之功
C.汉武帝晚年发布《轮台罪己之诏》不足以成为那个时代的非常之事
D.非常之功只能因非常之事而建立,非常之事也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完成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篇怀古散文浸透着悲凉的气息
B.作者认为,汉武帝以权力铸就他的辉煌业绩使那个时代成为了他一个人的时代
C.只有以宽容的心才能对历史上的伟人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D.汉武帝对匈奴及西域各族的持续打击彻底摧毁了汉代边疆的繁华景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中国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集权官僚制和小农经济对农民在身份上的限制。农民的社会地位要比农奴高,但仍被束缚于专制之下,尚未达到“市民社会”中市民的程度。这使中国不可能充分地调动全体民众的每个个体自由地从事基本权利平等的商品经济。新中国的成立使农民从专制下获得了解放,但这种解放还不够,特别是集体制和户籍制又将农民困于其特定的身份,限制了其个体自由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就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矛盾。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在基本权利上都是平等的,而现在的农民却因其身份,不能以平等的基本权利参与商品经济,时下的一些称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农民企业家”,“农民工”,虽然职业已经改变,但其本人身份未变,从而在经营、贸易和出卖劳动力使用权等各方面,都会因“农民”的身份而受到歧视和损害。
广西宜州市合寨村农民自发组建的“村民委员会”,以“村民”自居,表现出中国农民对权利平等的要求。国家以法律认可了“村民”这一提法,承认了农民在本村公共权利和公共事务上的平等权利,这是一个进步。但“村民”的权利还是限于本村,并未扩展至乡镇至县至市至省至全国,还没有真正确立“公民”的地位和权利。这样,农民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就被迫处于劣势地位,不仅受歧视、受损害,更不能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不能平等地利用社会条件和资源提高自己和后代的素质技能。而这又势必制约中国商品经济的总体发展,使已经建立的初级社会主义制度不能体现其在世界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优越性,从而也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20.根据上文,以下对“市民”和“农民”两种身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市民能够以平等的基本权利参与商品经济
B.集体制和户籍制的限制会使农民因身份而受到歧视和损害
C.因身份而使农民在商品经济竞争中被迫处于劣势或许会影响中国商品经济的总体发展
D.“村民”概念为法律所认可,为农民争取到了更多的公民权利
21.下列有关这篇短文主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我国发展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受限制的农民身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存在矛盾
B.集权官僚制和小农经济导致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落后
C.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要求赋予农民能够参与商品经济的基本权利
D.农民身份必将向市民身份过渡,“村民”概念就是朝这一方向过渡的一种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太虚絪缊之气聚而生人物,人物死而散为气,其清者重返于太虚。聚散、生死是自然变化的必有之几。气聚为人而可见,这是“明”;人物死散而不可见,这是“幽”。从生到死,是从“明”转变为“幽”,而不是从“有”消灭为“无”。
然而,人的善恶对“生”有何意义,对“死”有何意义?
存神尽性,全归其所生之本体。这就是君子对死的意义的追求。
气有聚散,人有死生,这是自然变化的法则,也是永恒的势运,决无停止之时。生死聚散有自己的规则,人对于气化聚散生死的过程是无所作为的,人所能够做的,就是顺其自然,而无所恐惧留恋,非但如此,还要尽力于心性的修养。
至诚的修养才能使自己与太虚絪缊保持一致,存神的修养才能使自己与太虚神化的良能一致。人并不是在死后便可自然地“全归”其所生的本体,“全归”实是“存神”修养的结果。
须要知道,人生在世时的善或恶,在人死之后,依其类而归散为气。善气和恶气各依其类而散,善气散归入善气类中,恶气散归入恶气类中,互不混淆。恶气以客感杂滞遗留天地两间,人就无法“全而归之”于太虚本体了。
人如果不能知生知死,不能对生命的根源与死亡的归宿有完整的了解,那就不能了解善恶的意义,不能理解为善去恶是人性固有的当然,进而会认为善恶的分别没有意义。原始反终,“善”是本性所固有的,“为善”是我们天生的责任。生命是真实的,死亡并不可怕。
人,要以善生善死来承担起他保持和净化太虚絪缊及天地两间的责任!
——本文是王船山对生死与善恶的关系的基本看法。改编自陈来<王船山(正蒙注)的终极关怀》
22.根据上文,以下有关“太虚絪缊之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虚絪缊之气始终是圣洁的
B.一世为善去恶,聚而为生的絪缊之气才能全而重返太虚
C.从“明”转“幽”,就是太虚絪缊之气从“有”到“无”的一次变化
D.人死气化之后,其气可因人生的善恶而分作不同的部分
23.由文义可知,( )的做法不符合“存神尽性”的要求。
A.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B.见贤思齐,过而能改
C.出悌人孝,敬业乐群 D.大智若愚,安常处顺
24.依照文意,下列有关生死与善恶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生时的善便是对死后的善,生时的善对于死后是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