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18 05:23:50
1、单选题 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各主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会尽可能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充分拓展自身竞争优势,努力向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这个过程必然带动银行业微观效率的提升。“这个过程”指的是_____。
A: 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过程
B: 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发展的过程
C: 外资银行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
D: 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扩大市场份额的过程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词句理解题解析本题考查词句理解。文段描述了新兴市场国家根据外资银行进入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从而造成的结果。可见,“这个过程”指的是“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过程”,故正确答案为A。D是强干扰项,文中提及“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各主体…….会尽可能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与“扩大市场份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B、C两项较易排除。
2、单选题 肤色是人体美的重要特征。面部皮肤是最吸引人注目的地方,健美的面部皮肤可以增添人的姿色,反映人的健康状况和精神面貌。中国人大多是黄肤色人种,光洁柔润、白里透红的颜面,往往被人们称道和羡慕。依据这段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中国人肤色最美丽
B: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喜欢中国人
C: 面部皮肤是肤色美的集中体现
D: 观察面部肤色就可以透视人的内心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根据提问标志词“正确”可知考查细节判断。由文中第一句话“肤色是人体美的重要特征。面部皮肤是最吸引人注目的地方”可知C是正确的。A、B很容易排除。D混淆概念,文中说“健美的面部皮肤可以增添人姿色,反映人的健康状况和精神面貌”但不等于“透视人的内心”,因此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单选题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你意识到没有,自己都是半个演员。有人角色感强一些,有人弱一些;有人表演能力强一些,有人弱一些。在知识、见识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教学效果的程度就体现在表演意识和表演能力的差别上了。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_____。
A: 教师应把课堂作为舞台,自己当成演员
B: 教师的表演意识和能力影响着教学效果
C: 表演能力强的教师往往有好的教学效果
D: 知识、见识、表演等都是教师的必修课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材料第一句首先先认定“教师是演员”,之后分类说“演出”的情况,最后总结“表演”的差别体现在教学效果上。从这个结论可以推出B项与结论更为接近。A项引申过度,没有忠实材料谈表演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先排除。C项“表演强”和“效果好”的因果关于过于绝对,也排除。D项原题并没有论述“知识、见识”是教师必修课,也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4、单选题 精神与物质,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两翼,此起而彼伏,相辅而相生,这也是自然界的平衡规律。物质产品极大丰裕之时,人们对文化和精神的要求恰恰也就少了。反之,民族危亡,国难当头,《黄河》之声震天响起!特大地震,轰然袭来,泪光中的诗篇和歌吟,让多少人心潮澎湃,挺起脊梁擦干眼泪!经济萧条不振,恰恰需要给人以文化的心灵鸡汤! 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_____。
A: 经济环境的坎坷与挫折,正好为文化产品提供了难得的创作素材
B: 人类生活中,物质产品越丰富,精神需要恰恰会越少
C: 往往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时候,总会有经典文化作品产生
D: 社会危难之时,人们更需要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安抚与激励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D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标志词“中心论点”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材料在首句指出物质和精神存在此起彼伏又相辅相生的关系,后半部分主要是提到客观环境变得恶劣时,人们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由此可知D选项表述符合文意。A、C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B项表述绝对化,材料中是说“物质产品极大丰裕之时,人们对文化和精神的要求恰恰也就少了”,而不是物质产品“越”丰富,精神需要就“越少”。故正确答案为D。
5、单选题 法国人谈起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文学,总忍不住用一种轻蔑的口吻说:“你们喜欢《茶花女》。”在法国人眼里,喜欢大仲马还算有些品味,毕竟他有一部《基督山伯爵》,有《三个火枪手》。小仲马有什么呢?只不过写了一个交际花而已。法国文学是法国人的骄傲,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喜欢《茶花女》,显而易见是对法国文学的不尊重。《茶花女》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胡乱看小说。“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茶花女》在中国的流行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B: 对文学作品的喜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味
C: 评价文学作品要结合其诞生的时代背景
D: 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文学审美现存在区别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和选项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材料由法国人对中国人喜欢《茶花女》表示轻蔑,引出为何这部在法国人眼中并不能代表法国文学的作品在中国得以流行的原因。原因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文段最后具体说明《茶花女》的流行是因为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所以A项符合文段意图。B项引申过度,材料并没有体现这点;C项“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D项仅为材料前面部分的理解,过于片面,并非材料主旨,所以B、C、D均不选。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