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1 05:49:44
1、单选题 该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已知I、II、III三类岩石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据图判断,该地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①褶皱 ②断层 ③地壳的升降运动 ④岩浆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小题2】由图可推知
A.M断层先形成,O地层后形成
B.O地层先形成,N地层后形成
C.C层形成时,该地为陆地环境
D.从E层形成期到F层形成期,海平面上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首先岩层弯曲形成褶皱;然后断裂上升或下沉形成断层。符合的是A项。
【小题2】C岩石是砂岩,又是河湖沉积的产物。所以是陆地环境。选择C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徐霞客51~55岁旅行路线示意图,回答小题。
【小题1】下图为某一地段的地形剖面图,该剖面图的位置是 ( )。
A.宜良—河池
B.长沙—南昌
C.杭州—上海
D.江阴—南昌
【小题2】对上题图中所示地貌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 )。
A.流水堆积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剖面图中的峰林和峰丛等可以判断出,该剖面图经过的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区,主要分布在云贵一带,所以选A。
【小题2】图中所示地貌为喀斯特地貌,由此可以判断影响其形成的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10分)
(1)写出图中地质构造名称:甲?,乙?,丙?。
(2)丙地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3)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处为好。
参考答案:(1)向斜?断层?背斜?
(2)外力侵蚀?
(3)丙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
(1)图示甲处中间岩层向下凹,判断为向斜;乙处岩层发展断裂错位,判断为断层;丙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
(2)丙处为背斜形成之初应该形成山岭,但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故岩性疏松,可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其受长期的侵蚀而成谷。
(3)背斜的拱形弯曲能起支撑作用,符合力学原理,适宜建设隧道。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野外科考,绘制出图中等高线和主要河流图(左图),并于北京时间2014年12月22日13:20在图中丁地测得该日最大太阳高度为42°。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某风电企业准备在图中设立风电发电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提供的最佳参考位置应该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小题2】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相关地质部门资料,绘制出丁到戊的地质统计图(右图),曲线上各数据表示各测量点对应的地下某相同岩层的深度,则可以判断出沿该剖面线为( )
A.背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谷
D.向斜山
【小题3】下列是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区域的发展提供的参考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大力发展旱地小麦生产,提高粮食总产量
B.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立体化农业
C.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休憩业
D.加大当地人口生态搬迁,扩大环境承载力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设立风电场,应布局在风力稳定、空间面积平坦宽广的区域。图中丙地位于山麓,丁位于山顶,风力不稳定,空间狭小,不适合建设风力发电场,C、D错。甲地位于两山之间,平地面积小,不适合风电场布局,A错。根据河流判断,乙处位于湖滨,地形平坦,且湖陆风持续稳定,适合建设风电场,B对。
【小题2】根据题目,曲线上各数据表示各测量点对应的地下某相同岩层的深度,数值越大,表示某相同岩层埋藏越深。所以该处岩层是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根据河流出现在山谷中,该处地貌是谷地。所以是背斜谷,C对。
【小题3】该地北京时间2014年12月22日13:20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可以计算出该地经度是100°E,根据该日正午太阳高度是42°,可计算出纬度是24.5°,所以判断该地位于云南西部山区。所以该地不适合大力发展旱地小麦生产,提高粮食总产量 ,A错。水资源丰富,但地势起伏大,不适合发展农业,B错。应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发展旅游业,C对。控制当地人口数量,搬迁不能扩大环境承载力,D错。
考点:风力发电场选址条件,地质构造与地质剖面图,区域定位及发展的措施。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读图4—16,分析回答:
(1)A、B处谷地对应的甲、乙断面是:A ,B 。
(2)该河 资源丰富,判断的根据是 。
(3)该河源头主要以流水 侵蚀为主,在B以下的河段既有 (侵蚀)作用,也有 (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1)乙 甲 (2)水力 河流落差大 (3) 溯源 下蚀 侧蚀
本题解析:1. 考查不同河段的河流侵蚀作用与河床断面形态。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侧蚀、下蚀共同作用形成的。河流发育初期溯源侵蚀、下蚀作用强,河谷呈“V”字形,之后侧蚀作用渐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