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9 06:26:59
1、单选题 下面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冬至日的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北半球的冬至日为12月22日,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读图,图A地球为顺时针旋转,极圈以内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故选A;图B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图C地球为逆时针旋转,为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故为夏至日;图D地球为顺时针旋转,为南半球,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故为夏至日;所以BCD错。
考点:该题考查极昼极夜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是正午太阳高度与昼长相关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能表示1月初赤道上的点是 ( )
A.a
B.b
C.d
D.e
【小题2】与a点相比较,e点 ( )
A.自转线速度大
B.自转角速度小
C.地转偏向力小
D.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大
【小题3】图中c点可能出现的区域是( )
A.回归线之间
B.极圈以内
C.低纬度地区
D.中纬度地区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1月初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6.5°。图中各点中,只有b点符合此特点。故选B。
【小题2】图示a点昼长为12小时,正午太阳高度为90°,表明纬度位置较低;e点昼长为24小时,正午太阳高度低于30°,表明所处纬度位置较高;与a点相比较,e点自转线速度小,地转偏向力大,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大;两者角速度相同。故选D。
【小题3】图示c点昼长略大于12小时,正午太阳高度为60°;30°纬线正午太阳高度取值范围是[46.5°,83.5°],60°纬线正午太阳高度取值范围是[16.5°,53.5°]。所以c点位于中纬度地区。故选D。
考点:地球运动的特征、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中山的贾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日期和时间,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据此回答44-45题。
【小题1】贾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正午12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6时40分。该岛的经度为
A.160°E
B.40°E
C.160°W
D.80°W
【小题2】当地正午时,贾先生发现当地物体都没影长,而手机上的日期为9月23日,那当地的昼夜之比应为
A.1∶1
B.1∶1.5
C.1∶2
D.1∶0.5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区时地方时的计算。当地时间为12:00,北京时间为6:40,所以该地比北京早5小时20分,该地的经度为160°W。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小题2】当地物体都没影长,表示太阳直射现象。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赤道永远昼夜等长,所以昼夜之比为1:1。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地中,每年两次受到太阳直射的是( )
A.20°N,30°E
B.25°N,25°E
C.23.5°S,60°N
D.40°S,120°W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以内,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而在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区域,终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不同纬度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并主要结合选项中的纬度位置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设正午太阳光线与50ºN纬线圈平面的夹角为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α发生变化,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一年中,α的变化范围是( )
A.16.5°--63.5°
B.3°--26.5°
C.0°--23.5°
D.0°--47°
【小题2】当α约为18°时,所处的日期是( )
A.6月16日或7月13日前后
B.6月1日或12月1日前后
C.6月28日或12月28日前后
D.1月12日或12月16日前后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仔细分析,正午太阳光线与50ºN纬线圈平面的夹角为α,说明α=50ºN纬线圈的正午太阳高度-(90°-50°)=50ºN纬线圈的正午太阳高度-40°。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50°与直射点的纬度差),α=90°-(50°与直射点的纬度差)-40°,可以判断出一年中,α的变化范围是0°--23.5°。答案选C。
【小题2】根据上题的分析,当α约为18°时,50ºN纬线圈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58°。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58°=90°-(50°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可以计算出直射点的纬度约为18°N。时间约为答案选D。
考点:该题考查极点的太阳光照情况与自然环境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