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5:20:20
1、单选题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 ?)
A.6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60~70千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地壳厚度不均,由于海洋地壳只有单层,较薄,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6KM;陆地地壳有双层,较厚,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KM,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KM。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知识性试题。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城市化进程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制约
A.国家政策
B.自然条件
C.社会经济发展
D.人口增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科隆群岛上生活着很多企鹅,该群岛的海拔高度并不高,其成因主要是
A.受厄尔尼诺影响
B.受拉尼娜影响
C.受寒流影响
D.受暖流影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如图所示的南美洲西岸,由于秘鲁寒流的影响,使水温偏低,使科隆群岛上生活着很多企鹅。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表为6~8月二地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据表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②地的纬度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能位于南回归线以南
B.一定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C.一定位于赤道
D.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以北都有可能
小题2:①地可能位于
A.16°S-18°S之间
B.18°N-20°N之间
C.3°N-5°N之间
D.33°S-35°S之间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读表格内容分析,6-8月期间,②地的昼长不变,说明有极昼现象,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某地,A错、B对。赤道上昼长虽然不变,但正午太阳高度是先减小后增大,C错、D错。
小题2:6-8月期间,①地昼长先增长,后减短,说明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说明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南,8月份直射点能到达15°N以南地区,所以该地至少在15°N以南,此段时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所以要在0°-15°N之间,C对。A、B、D错。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地球公转轨道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方向。(1分)
(2)地球公转至A点时,日期是 ,北半球节气是 。(2分)
(3)地球公转到 点时,我国是秋季。(1分)
(4)当地球运行到C处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1分)
(5)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最接近近日点的是 ,近日点约在每年的 (2分)。
(6)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是在自 至 (填字母)期间。(2分)
(7)北半球昼长在逐渐减小的是在自 至 (填字母)期间。(2分)
(8)地球公转从D→A的过程中,速度变化情况是先 ,后 (2分)
(9)我国元旦前后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半球,且将向 (南、北)移动,此时地球公转至 (填字母)之间。(3分)
参考答案:
(1)逆时针 (1分)
(2)9月23日 秋分 (2分)
(3)A (1分)
(4)0° (1分)(5)B 1月初 (2分)
(6)D B (2分)
(7)D B(2分)
(8)变慢 变快(2分)
(9)南 北 BC (3分)
本题解析:
(1)B位置,日地距离近,为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位于南半球,图中标注地球自转方向的极点为北极点。图中北极位置所标注的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都为自西向东,所以地球公转方向也标志为逆时针方向。
(2)根据公转方向和日地距离的差别,B位置应表示北半球冬至日,D位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A位置表示北半球秋分日,C位置表示北半球秋分日。A位置就为9月23日左右,为北半球的秋分日。
(3)A位置为北半球的秋分日,为北半球的秋季。
(4)C位置为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5)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12月22日)最接近近日点(1月初)。
(6)D位置时,太阳直射在23°26′N,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到B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移动到最南位置23°26′S。
(7)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那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从D位置到B位置,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长在不断减小。
(8)D位置为6月22日,A位置为9月23日,公转速度先逐渐减慢,到7月初(远日点)达到最慢,然后加快。
(9)1月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地球公转至B到C之间。
考点:地球公转。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