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4:59:57
1、单选题 下列概念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
①火山 ②褶皱 ③地震 ④沙丘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地质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包括褶曲、断层等,所以火山、褶皱、地震、沙丘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褶皱,所以本题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景观名为“佛掌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山麓地带。每当枯水期时,其附近河流中常有河沙出露,经强风年复一年地吹送,逐渐在河岸上形成了这一巨大、突兀的沙丘。据图文资料回答:形成“佛掌沙丘”景观的主要外力过程是( )
A.流水侵蚀一流水搬运一流水沉积
B.风化侵蚀一风力搬运一流水沉积
C.流水沉积一风力搬运一风力沉积
D.海陆变迁一流水搬运一风力沉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注意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河沙是流水沉积作用的产物,经强风吹送,在河岸上形成沙丘,说明有风力搬运过程,而后经历风力沉积形成沙丘。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图乙中地貌类型界限以_______(填方位),该区域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可能有_________。(2分)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请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
(3)分析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不利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东 地下河(溶洞)(2分)
(2)该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石灰岩;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3分)
(3)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较为贫瘠、岩层保水性能差。(3分,答出3点即可)
本题解析:
(1)右图中地貌界线以东形成众多闭合等高线,对应左图中的峰林、峰丛;喀斯特地貌区主要的地下地貌类型有地下暗河和溶洞等。
(2)喀斯特地貌是湿热气候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在大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等参与下,经过流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且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3)喀斯特地貌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表崎岖不平,造成交通不便,土壤贫瘠,溶洞、漏斗等造成地表水贫乏,易干旱缺水。
考点:喀斯特地貌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类地质作用。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石英岩属于乙类岩石
B、甲、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并含有化石
C、褶皱形成与①有关
D、②③④属于外力作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某地的水平地质剖面图。某日发生地震(丙地的地表为震中),根据甲、乙两地
观测站的地震波记录,绘出了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时曲线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仅考虑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则同为砂岩的乙、丁、戊,其岩石坚硬程度从大到小排序
是
A.丁乙戊
B.戊丁乙
C.乙戊丁
D.戊乙丁
小题2:下列关于图5的叙述,正确的是
A.横坐标向右增大,则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
B.①表示甲地的观测站,②表示乙地的观测站
C.a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图,b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图
D.越接近震中的观测站,其纵波与横波抵达时间差距越小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岩性的新旧关系可知,乙、戊、丁处为向斜,且乙位于向斜的中心,由于向斜的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变得比较坚硬,故乙、丁、戊的岩石坚硬程度由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小,即乙、戊、丁,本题选C。
小题2:地震的烈度受震源深浅、震中距及建筑物的坚固程度等多个因素影响,横坐标向右增大,说明距离震中越来越远,则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小,A错;丙为震中,甲距离震中远,而乙距离震中近,参照上图可知①距离震中近,②距离震中远,则②表示甲地的观测站,①表示乙地的观测站,乙错;因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上图所示,地震波传播相同距离,a的时间大于b的时间,说明a的传播速度慢,b的传播速度快,则b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图,a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图,C错;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越接近震中的观测站,其纵波与横波抵达时间差距越小,故本题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