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8-08 16:05:3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令‘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自今以来,除谥法。”      ——《资治通鉴》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  夫治天下犹曳(抬)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於曳木者之前,徙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 。     
——《清儒学案·亭林学案》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什么主张?(4分)
(2)上述两种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简析产生这种思想的历史条件。(4分)


参考答案:(1)黄宗羲的君臣平等思想,顾炎武的“众治”思想。
(2)共同点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以民为主”。
社会条件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有 ①“仁”的学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依据所学,儒家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一统”的思想都对于今天的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故选A。④项属于三纲五常内容,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是儒家思想的糟粕,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条件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
B、“士”阶层壮大
C、各国招揽人才
D、阶级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提倡知行合一
B.强调社会责任感
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张载的思想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这主要强调社会责任感。选项中只有B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张载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