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三民主义》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七)

时间:2017-08-08 15:47:3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只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洲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专制政体那一面来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思想上的西方化。(2分)
(2)在近现代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也是起伏不定,可以简单概括为两次被利用、两次受到冲击。试指出哪两次被利用。(2分)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作者“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3分)
(4)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三民主义的主要含义。(3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进程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思想:出现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和科学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2分答出其中2个即可)
(2)两次被利用:康有为在维新思想宣传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思想;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2分)
(3)(两种观点学生可选一,言之有理即可)
同意: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无法维护清朝的统治;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中国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兴起,清朝统治被推翻,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极大冲击。
不同意: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中国近代工业由此开始起步,为儒家文明的新发展和不断完善提供了物质基础。(3分)
(4)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制度;社会革命:民生主义(3分)作用: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旗帜,对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2分)


本题解析: 第(1)问,考查理解分析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本问实际上是回答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人,逐渐导致中国积极地向西方学习出现的不同于封建思想的新思想,并运用于中国的运动。解题时结合近代思想史实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儒家思想在近代的影响,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近现代时期”,结合近现代关于儒家思想发展的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两次利用分别指的是康有为在维新思想宣传、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时的利用。第(3)问,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评述历史的能力,本问比较灵活,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只需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可以结合洋务运动以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兴起对儒家思想的冲击分析归纳;不同意可以结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等角度思考归纳即可。第(4)问,考查学理解分析的能力,对三民主义的含义,需要分别解释民族、民权、民生的具体内涵即可;作用结合已学知识归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旗帜,对中国的历史进程由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4分)
(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4分)
(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2分)


参考答案:(1)目的: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方式:从改良到革命。(4分)
(2)原因;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4分)
(3)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客观原因: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4分)
(4)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崇高的革命精神。(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可看出孙中山是赞成中国仿效日本进行改革,从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可理解到他又放弃了改革主张而认为应该进行革命。(2)分析材料三,强调了革命派与反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妥协、没用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政党领导、对袁世凯的认识不清等。(3)回答此问必须密切结合教材所学史实,其最重要的发展是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客观原因应该强调孙中山本人以外的原因,即苏联和中共的帮助等。(4)此问需要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围绕孙中山一生为革命不屈不挠的奋斗这一中心阐述就可以。
点评:此题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发展为脉络,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其革命思想的认识、理解、评价,考查学生的综合答题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
A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 .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 .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关于孙中山遗志即将实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B.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C.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D.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其阶级属性决定了他的目标不可能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为C项;结合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可知ABD项符合史实,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10年的两会无疑是一次紧密扣合“民生议题”的两会,两会聚集三大民生热词:“蜗居、蚁族、被增长”,这是我党“重民生、促和谐”执政理念的再次体现。那么,孙中山先生所阐述的三民主义中,能突出体现这一点的是
A.平均地权
B.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C.反对民族压迫
D.限制小私有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