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8-08 15:45:2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实质考查程朱理学思想对儒学的新发展。解题时注意紧扣“朱熹”,回顾已学知识可知A、B、C三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与孟子的思想,与题意不合。D项是程朱理学的显着特点。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下列能够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A.“格物致知”
B.“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
C.“人人同具良知”
D.“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的主张,所以C正确;A是朱熹的;BD是李贽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尧舜之道无他,耕耨是也,桑蚕是也,鸡豚狗彘是也。”下列观点与本材料作者观点相似的是(    )
A“克己复礼”                             B“穿衣吃饭,即是伦理”
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D“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大体含义是古圣先王的治国之道是重视农本生产勿夺农时,即孟子所主张的要对民众实行仁政,而备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仁政的特质,A D两项是压抑人性的表现,C项与仁政无关。
考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点评: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容丰富,多反映在儒家学说中,先秦时期的孔,孟,荀三位思想均有所论述但又各不相同。以后儒家弟子即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完整,即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出现达到顶峰。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的民本思想却有本质的不同,希望仔细理解体会。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共同点包括
①反对君主专制统治?②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彻底批判传统儒学的思想体系?④主张彻底推翻封建统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三位民主思想家其思想的共同主张都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要求,都共同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儒家思想中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重视工商业的发展,③④错在“彻底”上。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点评: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其思想的共同主张,(1)政治: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2)经济: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了“工商皆本”;(3)学术:主张“经世致用”;(4)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                                   ——顾炎武
请回答:
⑴据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2分)
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
⑶指出上述认识给我国经济思想带来的变化。(2分)


参考答案:⑴都肯定人的私欲。(2分)
⑵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私有财产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4分)
⑶肯定人的私欲,使人们对能够使人迅速发财致富的工商业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