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8 15:20:51
1、判断题 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多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美国1929——1933年失业率变化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具体举措导致了这一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
(3)上图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GDP增长率出现三个峰值,分别是1957年、1985年和1995年,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2)趋势:由升到降。(或:1929 ——1933年失业率提高, 1933——1937年逐渐降低)举措:胡佛采用自由放任的政策;罗斯福采用调整恢复工农业生产、以工代赈、保护劳工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等政策,大力干预国家经济。
(3)1957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确立计划经济体制。1985年:实行改革开放。1995年: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政府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材料一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趋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也。
——贾谊《论积贮疏》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19世纪对美国来说,既是工业革命世纪,又是农业革命世纪。美国的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19世纪的最后40年。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土地制度分不开……还进行了品种改良、农田灌溉、改良土壤以及各种科学实验活动,为鼓励农业科学,国会专门立法……各州建立农学院、农业实验站等研究机构,推进农业教育。对工业革命成果的及时而有效的利用,是美国农业革命的优点之一。……在美国,农业革命与运输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是同步进行的,共同成为迅速解决开发西部广大荒原这一重大难题的关键。这对美国自身迅速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这一部门不仅成为吸引欧洲移民的巨大诱饵,而且也成为为工业提供充分的粮食和原料的基地,此外,农业出口还对平衡美国对外贸易收支起了重大作用。“农业是美国前进中的工业资本主义的救星”。
——摘编自罗荣渠《美国历史通论》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对农、工、商业关系的思想认识,结合所学对上述思想进行简要评析。(1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方面与苏联有何不同?依据材料一、 二,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好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的关系?(13分)
参考答案:
(1)汉代出现了两种思想倾向( 1 分):贾谊认为农业与商业是矛盾的,主张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2 分)这一思想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将农业与商业对立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2 分)司马迁主张发展农工商业,让人们自由获得财富,倾向于经济的放任政策,不主张人为的干涉。( 2 分)其主张与古代的传统政策和汉代的官方思想大相径庭,有利于工商业发展,但未受到官府的重视。( 3 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活跃发展的时代特征,其思想是进步的。( 2 分)
(2)美国:通过改变土地制度,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教育等使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同步进行;农业革命充分利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并为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基础(粮食、原料、市场等)。( 6 分) 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工业。( 3 分) 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工商业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政府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发展农工商业需加强法律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保障,注重科技创新等。( 4 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总分不得超过 4 分。)
本题解析:(1)认识:材料一提供了三个人的观点,所以需要先分别根据材料提炼出三个人对农工商业关系的认识。根据材料可以知道,司马迁主张发展农工商业,让人们自由获得财富,不希望政府干涉;贾谊认为农业与商业是矛盾的,主张农业为本,商业为末;而黄宗羲则主张工商皆本。简要评析:则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及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分别评析。
(2)不同:需要结合材料二来回答,所以需要根据材料二提炼出两国关于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的信息,然后加以概括分别指出即可。认识:则需要结合农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政府正确对待经济各部门的政策、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以及相关制度保障和科技创新层面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刺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材料三 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1951年到1971年,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其中50年代经济呈现飞跃状态,年平均增长率迭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的制度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造成这一效应有哪些主要制度和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向共产主义过渡经历的变化。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三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政策有何共同之处?其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现材料四变化的原因在制度和政策方面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认识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效应:滞后效应。制度和政策:封建专制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重农抑商政策;闭关政策等。
(2)放弃直接过渡的设想和实践;采取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方式。主要原因:实践证明直接过渡的方式不符合苏俄当时的国情。
(3)共同之处:都注重市场调节。实质: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或生产关系的调整)。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业生产。
(5)认识:国家的制度、政策是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关键。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明东林七君子之一周起元说:“我穆庙(穆宗)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
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东西洋),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
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适当开放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 “海禁”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明代总体实行“海禁”政策,但从材料中“穆宗时除贩夷之律”可知在穆宗之时曾
一度废除“海禁”政策,适当开放海外贸易。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全球通史》评论说:“ 1712年,皇帝颁布了一条敕令,禁止中国人在东南亚经商和定居……1729年,又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了回国的具体日期,逾期未归的那些海外的中国人将不许回国。这同西方国家形成何等鲜明的而又惊人的对照;西方国家不久就积极开辟海外殖民地,创立贸易公司,甚至随时准备着用武力保卫这些事业,反对任何威胁。”上述材料说明,中西方的主要不同是 ( )
A.外交政策
B.历史发展方向
C.经济形态
D.思想观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反映了古代中国闭关锁国与西方对外扩张的对外政策的差异现象。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文明的形态来角度分析。ABCD项都是中西方的差异,须注意问题中的“主要不同”的限定。18世纪的中国代表的是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而西方代表的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文明,故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