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8 14:01:59
1、选择题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国家政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得士者存,失士者亡”是指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为能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纷纷重用知识分子进行社会改革和外交斡旋,知识分子在各国社会变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答案选C,A项显然与题意无关,B项与材料强调知识分子作用的主旨不符, D项应出现在隋唐时期科举制诞生之后。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符),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古者天下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以下便是英国法治所达到的地步: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这些权利乃是: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只能在一个自由人所组成的陪审委员会面前才可受刑事审问的自由;不管什么案件,只能按照法律条文和明确规定来裁判的自由;放弃英国圣公会信徒对某些职位的特权,信仰的自由。
——伏尔泰《哲学通讯》
材料四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两段材料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不同?并分析导致两者看法不同的历史原因。
(2)依据材料三和四概括指出伏尔泰与陈独秀政治主张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观点相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1)不同:董仲舒主张君主专制统治,而黄宗羲认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2分)
原因: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必须加强思想统一(3分)
明末清初,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不少知识分子萌生了反封建专制、带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想。(3分)
(2)观点:提倡法治、君主立宪、法律基础上的自由权利。(3分)
背景:政治上:两国都是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都经历过思想解放。(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从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其尊皆天也”和材料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得出两段材料对君主统治的不同看法。结合西汉初年和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导致两者看法不同的历史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只能按照法律条文和明确规定来裁判的自由”“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信仰的自由”“宪法上之自由权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等可以看出伏尔泰与陈独秀政治主张相同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来分其原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汉代儒学、明清之际的儒学;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民贵君轻”思想以及“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 )
A.民主思想
B.儒家“仁政”思想
C.民本思想
D.人民主权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比较分析孟子与黄宗羲思想的共同点,无论是民贵君轻,还是“天下为主,君为客”,两者强调“民”的重要,都是民本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民主思想,但“民贵君轻”不是,A项不是两者的共同点;B项是孟子思想;D项不是两者共同点。故C项正确。
考点:黄宗羲思想主张
点评:本题以黄宗羲思想主张与孟子思想主张相比较分析,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济宁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 ]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34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易经》记录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些军事思想。随着《易经》成为儒家经典,《易经》的军事思想也在中国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易经》原文 | 释 义 |
和兑[通悦,下同],吉。 | 国与国和谐相处,吉利。 |
孚[通俘]兑,吉,悔亡。 | 以俘虏别人为乐事,暂时吉利,最终会败亡。 |
来兑,凶。 | 自恃强大,胁迫他国服从,结果是凶险的。 |
鸣谦,利用师,征邑国。 | 道义上和舆论上的优势有利于出兵征讨他国。 |
不利为寇,利御寇。 | 主动侵略别国是不利的,防御别国侵略是有利的。 |
参考答案:⑴军事思想: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反对大国恃强凌弱;坚持战争的正义性;认可反对侵略的自卫战争。(8分)
评价:对以上思想进行正面评价,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
⑵思想:清朝难以应对外国的船坚炮利,意识到海防出现危机。利用海关收入,仿造新式船炮,建立新式海军,掌握海防主动权,且可节省国防开支。(6分)
影响: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兴建军事工业,筹划海防。(6分)
⑶分布状况:主要分布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分)
原因:两极格局结束;长期被压制的种族、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6分)
特点:区域性和小规模。(4分)
本题解析:⑴本问较简单,只要找到有效信息即可。根据材料一的表格中“国与国和谐相处,吉利。”可知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根据“自恃强大,胁迫他国服从,结果是凶险的。”可知反对大国恃强凌弱;由“道义上和舆论上的优势有利于出兵征讨他国”可知坚持战争的正义性;由“主动侵略别国是不利的,防御别国侵略是有利的。”可知认可反对侵略的自卫战争。评价:对以上思想进行正面评价,,都是积极的思想,没有不足之处,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⑵根据材料二中“[英国舰队]所向无不披靡,彼已目无中华,”可知英国舰队所向披靡,实力强大;由“若海面更无船炮水军,是逆夷到一城邑,可取则取,”可知清朝难以应对外国的船坚炮利,意识到海防出现危机;由“林则徐认为“海疆久远之谋”是“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得敢死之士而用之,彼北亦北,彼南亦南,其费虽若甚繁,实比陆路分屯、远途征调所省为多”。可知建立新式海军,掌握海防主动权;根据材料三中“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可知利用海关收入,仿造新式船炮。影响就考虑中国积极谋划海防,军是近代化的相关知识,影响: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兴建军事工业,筹划海防。
⑶根据注:图中深色区域为发生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地区。可知主要分布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根据时间是21世纪初战争与武装冲突形势示意图,可知原因包括:地区原因:两极格局结束;长期被压制的种族、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等矛盾相继爆发;整体原因是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特点:根据地图分析可知都是局部战争,区域性和小规模。
考点: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地区、特点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