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8-08 14:01:5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荀子的理论是“性本恶”,所以,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只可能是“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承认后天的教育能使一个人弃恶从善,能解决好“性本恶”的问题,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性本恶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4分)史学发展与现实脉搏息息相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伏尔泰最早开始运用“历史哲学”一词,他认为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或理论的理解。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而这与神的意志毫不相关。 
——据张广智《西方史学史》整理
材料三 (新通史)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
——钱穆(1937年)《国史大纲·引论》
材料四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历史创作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系统比较近6000年来的人类历史,揭示诸种文明形态及其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创建出一种新创的历史哲学体系,即文化形态理论。对西方文明的前景,他始终保留希望。
——据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伏尔泰开始运用“历史哲学”一词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他摒弃神学史观的价值何在?(6分)
(3)根据材料三,钱穆认为“新通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原文)分析其时代意义。(6分)
(4)根据材料四中汤因比的文化形态理论,列举两个可以成为被研究对象的文明。结合二战后的史实,说明汤因比对西方文明仍抱希望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政治目的:力图维护周礼,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2分)时代背景:分封制逐步瓦解,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局混乱。(4分)
(2)指导思想:理性主义。(2分)
价值:解放思想,使史学完全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反封建专制,使史学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强有力的思想武器。(4分)
(3)核心价值:培养民族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2分)
时代意义:在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激励国人奋起抵抗,积极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4分)
(4)研究对象:希腊文明、中国文明。(言之有理可得2分)
原因: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可回答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相关史实);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可回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等相关史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回答任一个方面得2分,满分不超过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社会的动荡不安等基础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而这与神的意志毫不相关”中可以得出思考伏尔泰开始运用“历史哲学”一词的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结合所学知识从理性主义的作用方面来分析摒弃神学史观的价值。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从材料“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可以概括出“新通史”的核心价值。从材料“钱穆(1937年)《国史大纲·引论》”中可知,当时中国正在日本侵略下,中日间的民族矛盾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通过系统比较近6000年来的人类历史,揭示诸种文明形态及其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可以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等方面来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瓦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民族意识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  )
①仁者爱人,君轻民贵    ②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③兼爱非攻,节用尚俭?④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首先明确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严刑峻法,再分析各个小项,“仁者爱人,君轻民贵”是儒家思想,排除①,“万物虚无,祸福相倚”是道家思想,排除②,“兼爱非攻,节用尚俭”是墨家思想,排除 ③,“以法为教,今必胜昔”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所以答案为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主要思想的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
A.孟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孔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目要求的是战国时期的人物,其中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所以D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提倡大丈夫气节,提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品格和“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精神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提倡大丈夫气节”、“匹夫不可夺志”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相关内容。比较、分析选项可知,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本质上从属于儒学,是儒学的新发展。综上,故,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