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主要经济政策》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7-08-08 13:28:4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扼杀了商业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B.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得不到正常的发育
C.是强调发展农业、手工业,限制商业的发展政策
D.这一政策自战国开始出现后在有些朝代有过松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发展的一种政策,故C说法不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C.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1?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摘自《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2?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3?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摘自《海防纂要》卷七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比较两朝海外贸易的目的有何区别。
(3)对上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评价。


参考答案:(1)相似政策:明清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2)目的区别:明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清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联系,威胁其统治。
(3)评价:材料3提到“夷货非衣食所需”,说明当时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对外国商品需求很少;明清禁止海外贸易的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之一。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首先研究设问,考虑本题要求回答什么,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根据设问,提取所需有效信息。第(1)问材料1指出“禁民下海”,材料2指出“不许下海”“不许越界”,材料3指出“内外隔”,如果能抓住以上几句,第(1)问便迎刃而解。解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1中的“因以为寇”,材料3中“构之衅无以生矣,虽窥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字句。解答第(3)问时不能随心所欲,要从明清政府禁止海外贸易的危害性角度考虑。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公布《航海条例》,而中国政府却多次公布禁海令,造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A.所面临的周边国际环境
B.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C.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D.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古代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认为商业属于末业,商人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商人也读书(儒商),注重家庭观念、,而且还缴纳重税(抑商的表现),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