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8 13:28:47
1、判断题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扼杀了商业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B.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得不到正常的发育
C.是强调发展农业、手工业,限制商业的发展政策
D.这一政策自战国开始出现后在有些朝代有过松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发展的一种政策,故C说法不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C.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1?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摘自《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2?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3?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摘自《海防纂要》卷七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比较两朝海外贸易的目的有何区别。
(3)对上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评价。
参考答案:(1)相似政策:明清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2)目的区别:明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清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联系,威胁其统治。
(3)评价:材料3提到“夷货非衣食所需”,说明当时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对外国商品需求很少;明清禁止海外贸易的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之一。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首先研究设问,考虑本题要求回答什么,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根据设问,提取所需有效信息。第(1)问材料1指出“禁民下海”,材料2指出“不许下海”“不许越界”,材料3指出“内外隔”,如果能抓住以上几句,第(1)问便迎刃而解。解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1中的“因以为寇”,材料3中“构之衅无以生矣,虽窥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字句。解答第(3)问时不能随心所欲,要从明清政府禁止海外贸易的危害性角度考虑。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公布《航海条例》,而中国政府却多次公布禁海令,造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A.所面临的周边国际环境
B.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C.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D.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古代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认为商业属于末业,商人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商人也读书(儒商),注重家庭观念、,而且还缴纳重税(抑商的表现),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