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 ]
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
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2、选择题 “光荣革命”后,国王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A.按照自己的意愿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B.根据国家财政状况决定征收赋税
C.经议会同意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D.召集议会,控制议员的选举
3、判断题 “七国之乱”、“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 ]
A、中央政府统治腐朽
B、地方势力膨胀的结果
C、皇帝荒废朝政的结果
D、朝廷兵力空虚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于典籍最早的杂技表演记载是公元前479年:“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难解。”《庄子·徐无鬼》当中记载了宜僚以弄丸铃的手技,令宋军忘记进攻,而楚军打了胜仗。……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以双手托住城门的千斤闸,令诸侯征伐偪阳国取得胜利。……至于孟尝君的那些善于鸡鸣和能钻狗洞的食客,更为他从秦国成功逃脱立了大功(注:《战国策》中有记载)。故后世不少杂技艺人,曾把孟尝君供为行业祖师。 材料二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为了夸扬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召集了许多外国来客,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并在宴会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包括角柢戏、七盘和鱼龙曼衍,以及戏狮搏兽的驯兽节目。在这次盛会上,还有外国杂技表演,如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 材料三 随着宋代戏曲的逐步兴盛,杂技艺人由昔日受宫廷重视的风光,沦落民间以卖艺为生。……元代统治者对中原杂技活动采取严厉控制的措施——民间不许藏兵器,耍叉、砍刀之类耍弄性杂技亦遭禁止,杂技艺人被迫流浪江湖卖艺……明清两代的统治者视杂技为“下九流”的玩艺儿,基本上没有宫中杂技演出的记载,清末杂技已成为江湖把戏,不能登大雅之堂……近代中国杂技艺人社会地位低微,备受歧视,在战火不断、政局动荡的情形下,不少艺人因生活无着而去当苦力、小贩等。
|
?——以上三则材料皆出自中国文化研究院网站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杂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重返国际赛场,并以难度大、技巧高而成为各国际赛场金牌的有力争夺者,是中国艺术界在国际赛场上获得金奖最多的艺术门类。但《中国文化网》评论道:“中国杂技现在是……‘当之无愧的杂技资源大国,并不是杂技产业强国。’……虽然中国杂技资源丰富,但中国杂技在舞台上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自己的营销机构,没有形成联合舰队共同应对市场,优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更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以中国杂技节目为主要资源,加上少量俄罗斯、朝鲜等节目加以包装后,在世界巡演,一个团一年的纯收入是1亿多美金,而中国,所有出国杂技团商演收入加在一起一年不足1亿人民币。营销不利已成为中国杂技产业化的梗阻,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杂技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杂技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归纳古代杂技的主要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至民国我国杂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当代杂技复兴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中国杂技发展历史的探究,谈谈你对复兴传统文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 材料三: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始皇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的根本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