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主要经济政策》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07 21:38:5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最恰当的是?

[? ]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明末清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上述记载反映了?
[? ]
A.重农主义经济思想?
B.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C.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
D.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学者提出: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经过长期探索闯出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封建主义经济模式以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为代表,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为令人瞩目,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成就惊人。
材料二:中国经济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模式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进程,突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它(中国改革)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摘编自郑永年《中国模式及其未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三种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模式”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模式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1)封建经济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机器工业化生产、科技为先导、垄断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导向。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市场规律;优先发展重工业。(6分)
(2)意义: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打破了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和西方理论的线性规划;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拓宽了民族国家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发展;中国模式被世界广泛认同,成为社会发展道路创新的范例。(任答三点得6分)
(3)认识:从纵向来看经济模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性的产物;从横向来看经济模式是国情的产物;经济模式具有多样性,不存在好坏与优劣;要尊重他国的对自身发展道路选择,要结合国情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模式。(6分任答两点)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的时间特征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对应的是春秋战国时代,联系其时代背景可以回答出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小农经济,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其生产方式的特点可直接回答,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2)材料二中共有6句话,除去第一句之外,分别概括出每一句话的内容即是重要意义;(3)认识类问题需要在总结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来回答,主要要求思考某一重要历史现象的特点,发展规律或趋势,以及经验教训等待。
点评: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者的发展模式都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新纪元,但也有巨大的差异。学习中应将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改革开放四者进行对比,从全球化史观的角度加以审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中文字“清雍正帝祭先农坛”表明清代最高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借此表达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因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含义明显与题意重农思想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材料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率先行动的是美国,它通过国会立法,提高了对大部分进口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征收的关税。从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先后有76个国家提高了进口商品的关税率。
——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胡锦涛主席访法时指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尽早实现发展回合目标。出席了总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涉及航空、核能、金融和环保等领域,其中包括向空中巴士公司购买102架客机,价值140亿美元。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与胡锦涛主席的会晤中承诺要打击贸易保护主义,同中国一同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他说:“英国将继续在欧盟中坚持向中国贸易敞开怀抱的立场,不修建贸易壁垒。”英中两国在卡梅伦访华期间签订总价值高达17亿英镑的新商务合同。
——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并对这一政策作简要评价。(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国提高关税的目的及其给当时世界带来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主张贸易自由、经济开放?(4分)


参考答案:(1)政策:闭关锁国。(2分)评价:它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手工业与世界市场隔绝,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2分)
(2)目的:转嫁危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缓解经济危机)。(2分)
影响:导致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2分)
(3)原因: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