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7 21:19:48
1、判断题 西汉初年规定“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废除
B.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地位平等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科举考试对工商业者开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西汉初年……唐后期……宋代”可知,对工商业者的规定越来越松,由此可知,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提高。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比如宋代,“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1)根据材料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14分)
材料二?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2)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6分)
材料三?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一届大会于2005年在合肥召开,至2009年,已召开五届。?
(3)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5分)
参考答案:(1)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10分)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积极寻求出路,知难奋进。(4分)
(2)经验有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与封建政府的关系。(4分)障碍有各种税务摊派;官吏的敲诈勒索;政府的抑商政策;西方列强的经济扩张等。(2分。若只答“言行举止”可得1分)
(3)政府搭建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商界;发挥徽帮的纽带作用;扩大合作领域。(5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可物产丰富”、“手工业更具特色”、“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直接概括得出;第二小问要根据徽商诞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启示。
根据材料中的“读书好,营商好”、“讲究商业道德”、“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等信息词,可总结出徽商兴旺的经验;第二小问注意清朝是一个古代与近代交接时代。故联系所学古代与近代中国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可得出第二小问。
依据材料中的“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为中外客商搭建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等信息句进行总结说明。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28分)农村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这类市区,居民稠密,商铺店肆林立,交易繁盛,与城郭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有的地方,甚至远远超过了城郭内的旧市区。这类草市,已经突破了原来乡村集市的涵义,成为州县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类草市,宋政府并不把它作为乡村的一部分,而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宋神宗熙宁年间,全国各地乡村都编排保甲,按时教阅,而对“诸城外草市及镇市”虽也编排保甲,但不把它们“附入乡村都保”,亦不按时教阅,而是与城市坊郭户一样,受厢的管辖,而在没有厢制的州县,则直接受县的管辖,同乡村完且脱节。
——农业科技史话(上)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朝草市发展的表现。(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
材料二?英国城镇化初期的圈地运动对农民的盘剥,破坏了农业生产力,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个沉痛教训使英国政府认识到农业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保证城乡统筹发展。从1948年《城乡规划法案》生效起,英国强化农业主体地位,严格控制农地开发,不管是私人或公共机构征用土地,都必须获得当局授予的规划许可证,并且向土地所有者支付补偿。通过实施该法案,使农业用地有了法律保障。英国城镇化在产业支撑方面创造了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乡村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农业为加工对象的乡村工业。乡村工业发展的逐步集中,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化,同时又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它一方面把农村改造成为宜居的小城镇,导致了新工商业城市的出现和成长,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过程;另一方面缓解了大城市沉重的压力。
——刘恩东 《英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英国是怎样推进城镇化建设的。(8分)
材料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是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乡村建设工作者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并针对性地制定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发扬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开发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增强团结力的系统方法。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包罗宏富且成效显著。然而在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土地制度下,乡建工作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所增加的收获,一旦国外农产品倾销,就不可能转变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乡村建设运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12分)
参考答案:
(1)表现:一部分发展为居民点,形成新的城镇;一部分发展为新的商业区,成为州县城市的一部分,政府按城市模式进行管理。(4分)
影响:突破了“市”在空间的限制,方便了交易,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规模扩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4分)
(2)保障农民利益,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制定相关法律,保证城乡统筹发展;控制农地开发,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发展乡村工业,实现农民就地转化,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保障。(8分)
(3)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导致中国农村经济、文化落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乡村建设的重要性。(4分)
措施:发展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发展卫生保健,增强体质;开展公民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4分)
评价:乡村建设工作者认识到农村发展对于拯救国家的重要性;采取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发展;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没有解决根本问题。(4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一中“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概括出一部分发展为居民点,形成新的城镇;从“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成为州县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类草市,宋政府并不把它作为乡村的一部分,而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等信息概括出一部分发展为新的商业区,成为州县城市的一部分,政府按城市模式进行管理;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从材料二中“圈地运动对农民的盘剥,破坏了农业生产力,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个沉痛教训使英国政府认识到农业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可归纳出保障农民利益,稳定农村社会秩序;从“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保证城乡统筹发展”归纳出制定相关法律,保证城乡统筹发展;从“英国强化农业主体地位,严格控制农地开发”“使农业用地有了法律保障”等信息可归纳出控制农地开发,促进农业稳步发展;从“乡村工业发展的逐步集中,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化,同时又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等信息归纳出发展乡村工业,实现农民就地转化,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保障。
(3)评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可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措施、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背景可依据材料三中“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是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的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措施可依据材料三中“制定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发扬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开发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增强团结力的系统方法”的信息,从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卫生保健、增强凝聚力等角度尽心个归纳;影响可依据材料三中的相关信息,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归纳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主要反映宋代?
[? ]
A.人民的勤劳
B.城市的繁华景象
C.商业政策的宽松
D.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限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明清商贸发展的重要特点是
A.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B.鼓励和保护外商来华贸易
C.农村中刚刚开始出现集市雏形
D.城市中开始有了行会组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准确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商贸”包括商业和对外贸易两个方面。据此分析,A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