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维新思想》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三)

时间:2017-08-07 20:51:3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称:“今当统一告成之际,应进一步而遵正当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副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7月,外交部提出重订新约三原则:(一)届满期者废除,另订新约;(二)未满期者以正当手续解除而重订之;(三)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同时宣布了改订新约的方法、步骤,此后,改订新约运动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1928年7月,首先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接着签订了《中德条约》,与挪威、荷兰、瑞典、英国、法国订立《关税条约》,与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西班牙订立《友好通商条约》,1930年,与日本订立新的关税条约,改订新约运动结束。改订新约运动中的主要问题是关税和领事裁判权,订立新约的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在与比、意、丹、葡、西等国订立的《友好通商条约》中均有这样的条款:“此缔约国人民,在彼缔约国领土内,应受彼缔约国法律及法院之管辖”,说明这些国家已同意取消领事裁判权。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就撤废领事裁判权问题照会英、法、美、荷、挪等国驻华公使,上述各国均未明确反对。1931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不平等条约才得以废除。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和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7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亟需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4分)目的: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4分)
(2)评价: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看,具有积极作用,虽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但减少了他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强化了民族意识;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更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处境。(7分,回答其中1点可得2分)


本题解析:
(1)考查学生史料分析能力。依据“今当统一告成之际,应进一步而遵正当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副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并结合所学知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是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亟需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其目的是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
(2)依据材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改订新约运动具有积极作用,虽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但减少了他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强化了民族意识;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更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处境。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清政府正式下令各省督抚选派学生赴日留学……至1899年,中国留日学生已有100多人。1901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又增加到280余名,1902年为500多人,1903年1300多人,1904年达2400多人。1905年至1906年,中国人留学日本达到高潮。由于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等因素影响,留日学生人数猛增到8000多人。
与19世纪清政府派往欧美的留学生大多学习理工和海军不同,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军事、商业以至音乐、美术、体育,应有尽有,其中以学政法和陆军为最多。
——摘自王晓秋《清末为何出现留日热潮》
材料二?从1950年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共派出了8310人,占派出总数的78%。
中国向苏联派出的留学生,大多属于工程技术领域的,苏联的高等院校、企业、设计院和科研机构,为中国培养了很多的技术干部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根据苏联方面的统计,1951年到1962年有8000多名中国人,在苏联学习生产技术,有11000多名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在苏联的学校学习……此外,通过科技合作系统,1500名中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学者,去苏联了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生产经验。
——摘自《中国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及新中国初期留学特点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两个时期不同留学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不同:晚清留学目的地主要是日本,新中国初期主要为苏联;
晚清学习专业多为政法和陆军,新中国初期主要学习工程技术等专业(4分)
(2)原因:晚清:学习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后富国强兵经验;清末“新政”实行;?
中日相距较近(来往方便,费用较少,习俗相似等)(3分)
新中国初期: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3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批留学生赴日本留学。中国留日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以学政法和陆军为最多。材料二指出“从1950年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共派出了8310人,占派出总数的78%。”可知新中国初期,中国留学生主要到苏联学习。中国向苏联派出的留学生,大多属于工程技术领域。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晚清时期,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等因素影响”;中国留学生大量赴日留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到苏联留学的原因主要从新中国奉行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回答。
点评:在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兴起以后,中国产生过三次留学高潮。第一次留学潮出现在20世纪初,以留日生为中心;第二次留学潮在五四时期,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第三次留学潮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三次留学潮中,作为“弄潮儿”的留学生们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通过工商业等具体部门推动了我国的发展,而且建立中国学术的现代化并带来了西方的思想理念。在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留学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的意见法宝,那就是自由权”。这是19世纪70年代一位日本思想家提出的制定宪法的理念。但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根本没有体现这一理念,该宪法仍规定
A.贵族院享有立法权
B.众议院享有立法权
C.天皇享有立法权
D.内阁享有立法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可与日本的社会事实相联系。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因而虽然制定宪法的理念是自由,但宪法中仍然规定天皇享有立法权。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材料的能力。材料表明日本政府认识到了工业的重要性,所以决定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