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6 01:02:23
1、判断题 (25分)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三?如图,《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4分)?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5分)?你认为让罗曼·罗兰确信“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依据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2分)?请举2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4分)。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2分)?
(3)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三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2分)?请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1)退却: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2分);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2分)
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1分),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2分)。
原因:和西方自由放任导致经济大危机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高度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2分)
(2)指人民公社体制。(2分)
举例: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2分);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2分)
促进:农民的自发改革得到中央的肯定支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扩展,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又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分)。
(3)观点: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2分)
理由: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就已开始了农业革命(或圈地运动,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2分)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都是农业相对比较先进的国家。(2分)
本题解析:本题就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考查了苏联、中国以及欧洲的相关历史。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了1921——1927年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和30年代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经济的发展及其弊端。第二问考查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第三问考查欧洲工业革命前农业的发展情况,并考查工业革命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在一个小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为此,列宁在苏俄工业发展中采取的“特殊办法”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把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经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内容不符合材料中的“过渡办法”,所以排除A项。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材料中的特殊过渡的方法不符合,C项内容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不断暴露后对其进行改革的措施,所以排除C项。故答案选择D项,它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干要求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甲同学认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体制上的保证,是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乙同学认为“正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因此,这一体制毫无进步性可言”。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 ]
A.甲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斯大林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B.乙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绝对地否定斯大林模式是错误的
C.两位同学都没有一分为二地评价斯大林模式
D.评价历史现象,一定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去考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
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这反映了苏俄政府认识到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排斥商品交换
B.商品交换对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作用
C.商品交换是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
D.商品交换有助于推进农业集体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材料认为,如果没有工业和农业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这说明苏俄政府认识到商品交换对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
A.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折了农民的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