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5 23:06:57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请回答:
(1)为什么材料一中说“这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2分)
(2)据材料二,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4分)
(3)材料三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何体现?(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应如何评价?(4分)
参考答案:(1)原因: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2分)
(2)特点:有选择、有侧重的向不同国家学习;涉及领域广泛;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思想文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未全盘西化。(4分,两点即可)
(3)体现: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或1889年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内阁对天皇负责(或建立近代天皇制)(4分)
(4)评价:促进了日本经济、政治的近代化;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条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4分)
本题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叩关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民族危机促使日本寻求变革。
(2)注意材料信息“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可知有选择、有侧重的向不同国家学习;涉及领域广泛;“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 可知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可知思想文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未全盘西化。
(3)注意材料信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联系日本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4)实际上是考察对明治维新的评价,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它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
点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了工业化、民主化历程,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重点掌握明治维新改革措施,注意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以提高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868年,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指出要“破历来之陋习”。以下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符合这一誓文的有?
①废藩置县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⑧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④剪去武士头上的发结,解除腰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和识记史实的能力。①②③④分别从政治、经济方面“破历来之陋习”。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充分显示幕府统治危机的事件是
A.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
B.1853年,佩里叩关”
C.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的签定
D.1858年,“安政大狱”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材料一: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明治维新领导人大久保利通曾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指的是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1分)“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大久保利通怎样的经济思想?(2分)在这一经济思想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2分)
(3)有人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亚洲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榜样,也有人认为日本明治维新走上了现代化的歧路,不可学习。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分)请说明另外一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2分)
参考答案:(1)倒幕派等维新人士;与西方交往的获益者。(1分)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压迫。(1分)
(2)思想:政府应鼓励人民发展工业,以增强国力,实现国家强盛。(2分)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废除关卡和行会制度,积极修建铁路,兴办邮局、电报、电话,开办工厂,扶植私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等。(2分)
(3)走向现代化的榜样;(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走上了现代化的歧路(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1)外国的侵略,使日本社会的一部分人认识了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世界。通过对世界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实力,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2)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殖产兴业的措施来实现。(3)属于开放型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说是榜样,是从明治维新成功挽救了日本的民族危机而言的;说是走上歧路,是从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给日本人民以及周边国家造成的巨大伤害而言的。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罗斯福
材料二 法国抵抗运动的力量,“给了我们无法估量的援助……没有他们这种巨大援助,解放法国和粉碎西欧的敌人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做出更大的牺牲”。
——艾森豪威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打败法西斯的主要力量是美、英、苏三国,其他国家的作用微乎其微。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用巨大的民族牺牲,消灭和牵制了大部分日本法西斯侵略力量,有效地配合了亚太战场和欧洲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2)不同意。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法西斯势力,是靠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与协作,除了美、英、苏三大国的核心作用外,其他遭到法西斯侵略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