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5 22:51:20
1、综合题 (26分)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到“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之立沣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郑子产不毁乡校二事,外此诸国,几未闻其有一二学校。”“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邓析著有《竹刑》,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褚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1分)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2分)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1分)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3分)
参考答案:(1)主张: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1分)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1分)
(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3分)
(3)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1分)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可知主张回到过去,这样的人物有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还有老子主张恢复到小国寡民的过去.
(2)根据材料二中“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可知,董仲舒的主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张教化,另一方面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地位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结合所学可知,整个中国近代,中国人始终的坚持是救亡图存.关于中国探索的过程,本问较简单,主义深入的层次是先器物,后制度,再次思想.要依次列举出每个层次的史实,注意史实的表述上把任务和事件表述清楚即可.先后顺序不能错误,这是最重要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一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D.甲—道,乙一墨,丙—儒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儒家强调道德教化,故甲代表儒家。排除CD。违纪问题应该严惩,反映出法家提倡用严刑峻法加强统治。故乙代表法家,排除B,选择A。丙说是无意识的,应该自我觉悟,反映出道家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能够区分儒道法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时期,发明了一项独特的制度,就是通过全国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职人员。公元前128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政府部门培养的。……原则上,所有的人都可参加考试,可实际上,由于投考者需经过长期的学习,只有那些富家子弟才具备资格。不过另一方面,村庄、氏族或行会的捐赠也常常使穷人的孩子得到求学的机会。由于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家学者根据儒家原则进行治理。每个官吏都被分派到自己家乡以外的地方去做官,以保证他不能利用自己的职位在当地发展家族势力。结果形成一个行政制度,其效率和反应灵敏的程度远远超过现代以前的任何别的行政制度。实际上,文职人员的选拔视功绩而定。是中国帝国制度从秦始皇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过,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中国随西方的入侵而败落的一个原因。?
——摘自斯塔夫里阿罗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当时(汉代)博士之争古文者,?其实是争利禄,?争立官学与置博士弟子,?非真正学术之争——机捩皆在政治之权势,?在上者之意旨,?不脱秦人政学合一之趋向,?非学术思想本身之进步。?
——摘自钱穆《国学概论》第四章
材料三?在古代希腊,?由于学术一开始就与政治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因而取得了相对的独立价值。德谟克拉特有句名言:“我宁愿找到一个因果说明,?而不愿获得波斯王位。”亚里士多德曾向埃及国王断言:“没有通向数学的王家大道”,?这里显示的学术独立价值与学者的独立人格,?正是古代中国士人所缺乏的。希腊哲人不仅极力追求真理,?而且在学术探讨中贯穿了理性的方法:?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对话法与辩证法正是这种反抗迷信和权威的独立思考方法。这种理性精神与民主思想的结合,?不仅为希腊的民主制度提供了哲学依据,?而且也由此走出了一条探索真理的光明大道。这一优良传统给予了后来的启蒙运动哲人以巨大启示:?贝克莱、休谟、伏尔泰、狄德罗等人正是以希腊哲学家的民主理论为依据,?摆脱了教会神学的束缚。?
——秦彦士《汉代太学的考证与批判》(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帝国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材料二、三学术教育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中国汉代和古希腊学术教育呈现差异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考试选拔;原则上均可参加考试,比较公平;以儒学为主要学习内容;政学合一,维护封建思想统治为目的。影响:巩固封建统治;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科举考试。
(2)材料二是政治权势之争,非学术进步之争;材料三学术与政治保持相当距离,是理性精神与民主思想的结合。
(3)汉代: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古希腊:小国寡民,直接民主;奴隶主工商业经济繁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在此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A.个性解放,
B.思想自由
C.人人平等
D.人皆有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的意思就是人人平等,所以选C.人人平等。另外,A.个性解放、B.思想自由、 D.人皆有私是李贽的思想,但材料并没体现ABD的意思。李贽拥有朴素的人人平等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