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31 16:00:37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工商业中心示意图》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时,我国经济格局的基本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说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明清经济继续发展,为什么封建制度却衰落了?(6分)
(3)依据材料二,你认为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之间是什么关系?(6分)
参考答案:(1)基本特点:①南方是全国的经济重心。②长江沿岸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③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④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2分)
(2)具体表现:①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②丝织业等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南京等城市商业贸易繁荣。(2分)
衰落原因: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冲击着自然经济。②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早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从而也冲击着封建制度的基础。(4分,如答市民阶层扩大,也可得分)
(3)三者关系:①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扩大,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来源。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商品化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商业的繁荣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④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促进)的辩证关系。(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图片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注意图中体现出的工商业中心分布地区和专业性的。第(2)问可从材料二所提供的几幅图片进行分析,既要注意图片的内容,又要注意文字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深层内涵;封建制度衰落的原因可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第(3)问较简单,但要注意农业的基础地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一百多人。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对此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它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这种工场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项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扩大税源,才暂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时间与题中19世纪上半叶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面临着自身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近代)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
材料三:六七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材料二、三均据《文史知识》
材料四: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是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材料五: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的原因。(2分)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2分)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并举例说明这一变化对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影响。
(3)据材料四,指出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一态度的具体社会原因。(4分)
(4)概括指出日本在追赶世界历史潮流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
参考答案:
(1)态度不同的原因:中外力量对比的结果。(2分)
(2)变化:对西方文明由鄙视、排斥到崇尚、吸收。(2分)
影响:经济:创办近代工业,如轮船招商局、继昌隆缫丝厂等;(2 分)政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如郑观应、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等;(2分)
思想: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如新文化运动。(2分)(其他实例合理也可)
(3)态度:盲目排外(反对一切外国事物)。(2分)
原因:①其成员受外国商品的冲击而破产失业;②其成员常受外国教会 势力的欺压;③其成员听信对于外国事物危害的宣传;④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栞其成员大多思想闭塞,愚昧无知。(4分,任答2点即可)
(4)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等。(2分)
吸收: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开化等。(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清顺治十三年规定:“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食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其主要目的是?
[? ]
A.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B.断绝海上反清势力与大陆的联系
C.保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割断海外殖民者与反清势力联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