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主要经济政策》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三)

时间:2017-07-31 16:00:3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主要原因包括
①自然条件? ②人口密度? ③开发早晚? ④生产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自然条件、开发早晚、人口密度、生产技术水平都是我国古代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促进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的是
①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
②鲁国实行“初税亩”
③秦国实行“依军功行田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④井田为国家公有,贵族占有公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井田制下的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因此,只有④不符合私有制的要求,①②③均是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表现,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从陆路贸易到海路贸易的变化。陆路、海路贸易同时繁荣是在
A.东汉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时期
D.北宋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基本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分析比较的能力。该题涉及的海陆贸易并存局面始于西汉汉武帝以后,结束于北宋。但其间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两汉时期,陆路贸易为主,海路贸易为辅。唐朝时,在政府的鼓励下,两种贸易都走向繁荣。两宋时,因少数民族政权控制,陆路交通被切断,只留有东南沿海的海路交通。因此海陆贸易共荣的顶峰只出现在唐朝。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中国,朝廷因战争开支或财政危机向民间借债,最早可以追回到2600年前的齐国,当时因战争费用,管子建议向民间富人借钱。从那以后,各朝代可能都这样做过。但是,在现代银行于19世纪末出现在中国之前,一方面这种私人借贷的规模有限,风险分摊的范围也很有限,传统中国的民间借贷利率在许多世纪里高于30%;另一方面借贷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到一年,这么短的期限对缓解朝廷财政危机帮助不大。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如果是民间私人之间借贷发生纠纷,被侵权方可向对方讨债,甚至打官司;可是,如果私人把钱贷给朝廷,在专制皇帝不还债时,你可能只能仰天长叹了。因此,在皇权之下,即使朝廷想借债,也不会有太多人愿意借出。中国一直没有发展出长期限的资本市场,这当然限制了朝廷解决财政危机的能力,使朝代更替的速度加快。?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政府的财政与王室的财政分开,英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变成了英国国债,而不再是王室的债务;因为有了议会作保证,英国国债的信誉度大大增强,成为伦敦金融市场中备受投资者追捧的证券。金融市场的活跃,吸引大量的商人与银行家们从欧洲各地迁往伦敦,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开始向伦敦转移。
——央视纪录片《华尔街》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政府向民间借债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国债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国债的看法。
?


参考答案:(1)结果:中国古代政府向民间借债未达到预期效果(没有很好的解决财政危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朝代的更替。原因:?①缺少现代金融机构和体系的支持②中国古代政府向民间借债规模小、利率高、期限短。③政府专制、信用差。
(2 )作用?①促进伦敦金融市场的活跃,使其最终成为近代国际金融贸易中心;②为近代英国大国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经济支持。原因:?①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民主制度,提升了国债的信誉度;②现代金融机构的确立。
(3 )①国债的发行受政府信誉的影响,根本上则取决制度; ②适度、合理的发行国债可以帮助国家解决困,促进发展同时给百姓增加致富渠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