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商业的发展》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7-07-31 14:19:3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误矣,人只知以利对害,便只管要寻利去,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利’字,只当以‘义’字对。”因详言义利之辩。([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这反映了当时
A.教化民风成为官员主要职责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世人观念
C.逐利避害成为社会行为准则
D.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利’字,只当以‘义’字对。”因详言义利之辩”不能判断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的义礼观发生了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都城纪胜·市井》记载,南宋杭州城“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的需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的信息,可知A项错误,排除;题干信息表明,夜市在杭州随处可见,坊巷市井到处可见商品买卖,这说明南宋的杭州城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故B项正确;CD两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从材料中看,“瓦”应该是
[? ]
A、药房
B、娱乐场所
C、贸易场所
D、旅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
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体现了各地商品汇集山西 ,“转贩之力”和所学史实由于晋商的努力,反映的是长途贩运弥补了区域经济的缺陷。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A不符合事实;BD材料没有体现!
点评:本题重点是材料的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是通过选项也考查概念的理解。还可以考查明代商业中货币、作物等变化。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材料一、洪武四年“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材料二、洪武二十三年十月,‘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贸货物,故禁之”。
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太祖实录》
永乐年间,“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明成祖实录》
请回答:(9分)
(1)?材料一反映明初实行的什么政策?(2分)
(2)?材料二中为什么将“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1分)
(3)?概括明朝廷与外国进行经济往来的方式,并对此方式作意简评。(6分)


参考答案:
(1)海禁政策(1分)
(2) 禁止民间海外贸易。(1分)
(3)“朝贡贸易”(1分)特点:是明朝海外贸易唯一合法的途径(1分);由官方控制和垄断(1分);贸易物品是外国贡使来华朝贡所携带的贡品以外附带的货物(1分),由贡使携带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1分),国内居民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