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31 14:19:35
1、判断题 ? 绘画、图片、票证等既是不同时期一幕幕人们生活场景的展现,又是当时社会状况的写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下图是《南都繁会图》的一部分。这幅历史长卷生动地描绘了明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画卷中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车马行人摩肩接踵,标牌广告林林总总。两岸建筑有:佛寺、官衙、戏台、民居、牌坊、水榭、城门,层层叠叠;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猪行、羊行、粮油谷行,应有尽有。河中运粮船、龙舟、渔船往来穿梭,还有从内秦淮河拐出的唱戏的小船……。?
(1)《南都繁会图》又被称为“明代的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反映的如此繁华的经济状况为什么没有完成社会转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二 下图是光绪年间黄浦江畔的街景: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上海的社会生活状况有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三
参考答案:(1)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城市面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强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自然经济的固守和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传统的伦理道德起着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的作用。
(2)变化:近代商业、邮电事业发展;出现西式建筑;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式服装成为时尚。
? 原因:上海处于沿海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如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等。
(3)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 积极影响:极大解放生产力,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们的物质生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概念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原来“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现在是“民聚而庙,交易其所”谓之“市”,“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江南市镇都由军镇演变而来
B.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兴起
C.市镇的兴起让江南的村落消失了
D.市镇中普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主要论述了明朝前后“市”“镇”的发展演变情况,“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反映了当时市镇的政治与军事功能,“民聚而庙,交易其所”谓之“市”,“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镇”体现了市镇的经济意义,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兴起,B符合题意,而A不能全面概括题旨,C与题意无关,D表述不合题意与史实,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大量的土地租金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也从客观上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B.流民问题严重危及政府管理
C.土地兼并缓和有利于改善百姓民生
D.保护私有产权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描述了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对经济促进作用的历史现象,故D项正确;A、B项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故排除;C项“缓和”说法与题干相悖,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图2?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中图1和图2的对比,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2分)
材料二?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自北宋《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摘自南宋《梦梁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所具有的主要变化。(2分)
材料三?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明]李鼎《李长卿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呈现什么特点?联系所学知识,举两例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商人群体。(3分)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4)根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观点。(1分)材料表明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发展。(2分)
(2)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分,回答“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也可得分;仅回答“市坊的界限被打破”或“出现夜市”可得1分)
(3)特点: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1分)事例:晋商和徽商。(2分)
(4)观点:工商皆本。(1分)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2分)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2分)
本题解析:
(1)观察图片,图1西汉时期的工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邑、邯郸、宛等大多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图2唐朝时期的工商业城市如汴州、苏州、扬州、越州等都位于南方沿江、沿海或大运河沿岸。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管理严格。到了宋代,“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3)提取材料信息,北方货物“日夜商贩而南”;南方货物“日夜商贩而北”,可见这一时期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晋商和徽商。
(4)黄宗羲认为:“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本业。第二小问提取材料信息,清朝“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可知清朝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会产生的影响。
点评: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3.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4、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商人群体活跃;
6、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隋朝大运河中,最北面的一段称为
[?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广通渠
D.六辅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