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31 14:07:07
1、选择题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安国兴邦的基本经验,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③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④德莫高于博爱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综合题 (24分)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4分)并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4分)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他工具。——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4分)
材料三 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变化。(2分)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4)“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4分)
3、选择题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中西方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这些共通之处包括
①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②伸张个性,追求自由
③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④遵从理性,反对权威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4、选择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 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5、综合题 (原创)(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 | 朱熹 | 黄宗羲 |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