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27 17:42:56
1、判断题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主要是由于该地
A.商业十分繁荣
B.便于控制全国
C.水陆交通便利
D.位置临近长安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6分)
材料二:(“自上而下”的改革)留给农民的是接受一不强制的契约制,它使农民受束缚的状况与原先相比并没有获得改善。农民只是被煽动起来要求得到自由,而并不是得到他们想像中的那种自由。这是以经济上的依赖取代法律上的强迫,在俄国历史上,经济因素对人的奴役作用再也找不到比这更明显的例子了。
——摘编自[荚]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之前“法律上的强迫”指的是什么?改革后“经济因素对人的奴役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3)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所体现的特点是什么?(3分)
3、判断题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世舶使”“十三行”等词语。此小论文研究的对象应该是( ?)
A.古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都市
C.自古繁荣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4、判断题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来源:91 考试网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
5、选择题 上海浦东的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主要因为它
①能够促进上海经济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②能够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开放
③能够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出现新飞跃
④能够成为我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