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7 14:52:28
1、综合题 (15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
——易中天《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
材料二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三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孔子的“救世之策”。(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观点。(2分)李贽的思想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试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予以说明。(6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梁启超的观点,并列举史实加以支持。(4分)
参考答案:
(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3分)
(2)观点: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八股取士,厉行文化专制;程朱理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思想本身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现。(8分)
(3)观点:儒家学说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2分)史实:董仲舒的新儒学认为“君权神授”,主张大一统,为封建专制服务;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2分,任答一点即可。)
本题解析:(1)材料中的“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实际本问考查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仁与礼”,“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主张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依据材料中“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反对以孔子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否认了儒家经典是万世至论。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原因。故李贽思想没有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的原因有: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思想上,八股取士,厉行文化专制;程朱理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思想本身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现。
依据材料中的“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由此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儒学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不断得到加强,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不断地强化。A项明显错误;B项错误,并未尊的孔子本人,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D项明显错误,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没有必要借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书博会是和“书、学习”有关的,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合适书博会的,书博会得欢迎远方而来的朋友,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也是合适书博会的,而其他的两句名言是不适合书博会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名言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7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4分)
(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4分)
(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6分)
参考答案:(1)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的思想。(2分)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1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4分)
(2)坚持君主专制。
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4分)
(3)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2分)
秦朝时受到压制。西汉武帝时上升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分)
(4)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分)
社会根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治日益腐朽。(4分)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注意“政治和教育思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和教育思想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第二小问,由已学史实可知未被认可,原因在于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可得出其核心思想是加强君主专制,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出的发挥。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可以看出材料四的核心思想: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法家对中国历史的负作用远远大于积极作用,这种在秦统一中国时期起过积极作用的思想和制度,越往后负面作用越明显。以下各项,符合此观点的是法家
A.认为世道必进,推崇变革
B.主张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提倡法治,反对贵族特权
D.主张君主至上,以严刑治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依据所学,法家主张实行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及历史使向前发展的,这对中国历史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但其所主张的君主至上、严刑峻法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世的消极影响深远。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诸子思想·法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