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3-05 23:07:4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以人类长期积累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作为基础,欧洲列强不断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欧洲对近代世界影响巨大。近代欧洲之所以领先于世界,实际上是因为它的


[? ]
A.影响深远的基督教信仰?
B.实行代议制的政治制度
C.辉煌灿烂的工业文明?
D.享誉世界的浪漫主义文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是
A.新兴工业部门要求大规模集中生产
B.为了消除由竞争引发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推行计划经济
D.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发生了改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879年,一条新科技成果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该科技成果是(  )。
A.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  
B.本茨研制的汽车
C.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  
D.贝尔发明的电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关键词“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这是因为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电灯的明亮和清洁,导致煤气灯的销售大受影响,故出现了股票价格下降的情况。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托拉斯在美国刚刚出现时,“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政府务所以摧抑扫除之,……至千九百年以后,举国舆论,幡然一变。于是遏禁之政策,一变为补救之政策。”它表明当时(  )
A.政府放弃了自由竞争政
B.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C.托拉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政府成为“总资本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美国人对托拉斯的态度经历了从“视为妖魔”到“变为补救之政策”的变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托拉斯的出现有利于经济发展,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促进生产力(表现为经济)发展,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2分)分配制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4月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安装在生产上的第一条流水线。1914年1月,我们宣布并实行了一项利润分成计划:将工人工资由每天最低2.34美元提高到5美元,并将每天工作由9小时缩短到8小时。我们这项计划是想把公司预期利润的一部分提前支付给在公司工作6个月以上的工人。如果预期利润不能实现,那么工人的工资水平将回到从前……我们如果支付高工资,这些钱也要被(工人)花掉,一旦商店的老板、批发商、其他行业的生产厂家和工人更加富裕,那么他们反过来又会刺激我们的销售。
(据亨利·福特《我的生活和事业》)
(1)据材料一,指出福特公司在生产方式上的创新(2分),概括说明福特公司进行工资改革的意图(4分)。
材料二?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来源:91考试网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4分),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4分)。
材料三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统计表(单位: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发展变化的趋势(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6分)创新:建成生产装配线(流水线)(2分)。意图:对企业:吸引和稳定高素质工人队伍,提高工人积极性(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2分)。对社会:刺激消费,促进销售(或希望缓和劳资矛盾)(2分)。
(2)(8分)差别:粮食征集的范围不同(“余粮收集制”指征集除农民口粮、种子粮之外的粮食,“粮食摊派制”的征集范围涵盖农民的全部粮食)(2分);“粮食摊派制”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2分)。?影响:一方面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巩同了新生政权(2分);一方面因用强制摊派的办法征购粮食,引起农民的抵制和反抗,导致了社会和政治危机(2分)。
(3)(8分)趋势: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持续增长(2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差异明显(2分)。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分);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发展完善之中(或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城乡经济实行二元体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存在漏洞等)(2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1913年4月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安装在生产上的第一条流水线”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我们如果支付高工资,这些钱也要被(工人)花掉,一旦商店的老板、批发商、其他行业的生产厂家和工人更加富裕,那么他们反过来又会刺激我们的销售”,结合所学知识,工资改革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素质工人队伍,提高工人积极性等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 ……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说明“粮食摊派制”的征集范围涵盖农民的全部粮食),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而“余粮收集制”指征集除农民口粮、种子粮之外的粮食。第二小问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中数据回答,指出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异明显。第二小问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发展完善之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存在漏洞等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