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02 08:16:30
1、判断题 1912年,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B.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C.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
D.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首先应注意题干中提供的时间信息(1912年5月,中华民国已经建立),然后仔细阅读材料概括作者观点。材料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已经扫除了中国国家进步的一大障碍,对辛亥革命为民主政治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同时认为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同样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如果不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君主立宪政体也是无法实行的。可见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梁启超并不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因此答案应选D项。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一个问题,即使是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阶段其政治主张也会有所不同,如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政治主张,郑观应等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在中法战争前后的政治主张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解题时不应简单根据人物所属政治派别做判断,还应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材料的具体观点做出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归宿点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中法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回答本题需注意题中“付诸政治实践”开始的时间,根据所学,应指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军事和近代科学技术,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洋务运动期间。第二阶段: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时间: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到20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第三阶段:学习西方启蒙思想及文化,时间:1915年后的新文化运动。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代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理论到实践” 的标志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迈出了近代化的一步,此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但都没有找到中国的出路;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标志性事件是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因此选D。?
点评: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应突出一个主线,就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渐进过程。抓住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关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抓住五个重点:就是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AC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AC两项。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了变法维新制度氛围,故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