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02 08:06:14
1、判断题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思想属于
A.洋务派
B.革命派
C.维新派
D.激进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言论认为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主张人民主权,洋务派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存在王侯将相,表明此言论不主张共和,主张君主立宪,排除BD,故选C
点评: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虽保留王侯将相,但无实权。此外,洋务派、革命派、激进派的主张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867年美国传教士赫利在江西九江创办同文书院,书院开设耶教三字经、圣经、教会史、三字经、百家姓、英文、地理、代数、植物学、动物学等,这是长江流域洋人创办的最早的新式学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推动了长江流域的近代化进程
B.我国的教育近代化开始萌发于江西九江
C.近代教育是西方文明传播的产物
D.新式学校开始取代私塾教育并成为社会主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2: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3:《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3分)
(2)材料2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3分)
(3)材料3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1、2有何不同?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3分)
参考答案:
(1)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避免被西方文化同化,维护清朝统治。
(2)孟子、“民贵君轻”(或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或托古改制)。
(3)不同:从维护到完全否定。态度:批判继承;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
(4)趋势:从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演变。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文字“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说明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避免被西方文化同化;从根本上而言李鸿章此举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专制社会统治。(2)从材料二中文字“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民贵君轻”或黄宗羲“民为主,君为客”的主张相似;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思想的特征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或托古改制)。(3)材料3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完全否定的态度,而材料一,二基本上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所以这种变化趋势是从维护到完全否定;结合所学可知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坚持批判继承,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4)材料一,二基本上坚持肯定传统思想文化,而材料三则是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主张全盘西化,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可以总结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是从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书籍中,特别关注西藏地区,提醒人们注意英国对西藏侵略野心的书籍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环志略》
D.《康纪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四洲志》和《海国图志》都是介绍西方地理历史知识的专著,《海国图志》是以《四洲志》为基础编写的,《瀛环志略》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史地情况,《康纪行》介绍了英法历史、英印英俄关系,尤其注意研究我国西藏地区情况,揭露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提醒清政府注意提防,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教材中只是详细介绍了《四洲志》和《海国图志》,需要学生拥有广博的课外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判 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别,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材料二?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最上之改革”指什么?并分析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4分)
参考答案:(1)方式:主张循序渐进的发展;进行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体制(2分)
(2)原因: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共和制是更加完备的政体;维新思想已经被实践证明没有成功。手段:通过革命建立共和体制。(3分)
(3)改进:变革思想或宣扬民主、科学。?理由:只有不断变革,中国才能发展,否则必将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等都不可取。(4分)
(4)理论基础:进化论思想。影响:成为近代救亡图存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4分)
本题解析: (1)回答时注意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和材料中的关键句,如“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 自当变通”。
(2)要从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入手,注意他的革命手段和共和制追求。
(3)注意材料信息“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再组织语言即可。
(4)问不难,注意材料一 “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材料三“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回答后半问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对近代中国”。
点评:本专题一直在高考命题中站有很大比重。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各种题型都容易出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