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判断题 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在世界上不能有一个头,世上也没有人能统治它,主教和教皇不能统治它,只有在天上的基督是头,也只有他统治。”该观点有利于( ? )
A.将人们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
B.从根本上否定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
C.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摧毁教会组织,重建人的自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
A.教皇游行
B.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C.兜售赎罪券
D.建政教合一国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主教会贪婪腐化,不断搜刮教民的钱财,兜售赎罪券是其手段之一,最终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故选C。A项明显错误;B项是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D项是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一个结果。
点评:宗教改革是西欧16世纪的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等。它打击了教皇的权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改革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宗教改革的背景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天主教会规定统一的《圣经》版本的目的是?
[? ]
A.进一步钳制人们的思想
B.为了思想解放
C.为了繁荣各种文化
D.为了传播各种先进文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英国学者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宗教改革。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与迁移能力。材料信息反映的观点是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即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故A 项符合题意。
点评:中世纪教会提出上帝不与有罪之人交往,人要获救必须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掌管着拯救灵魂的大权,教会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阅读《圣经》,惟有教皇才有解释《圣经》的权力。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剩洗礼、圣餐两项。这样,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会、教律,面对信仰的权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在当时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张。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