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02 07:53:44
1、判断题 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不对,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D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指批判、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
点评:归纳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时间
代表
阶级派别
主张
实践及结果
总结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林则徐、魏源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魏源著《海国图志》
?
学习器物层次
19世纪60—90年代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创建海军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康有为、梁启超
资产阶级维新派
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失败
?
学习制度层次
19世纪末
孙中山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最终失败
20世纪初期
陈独秀、李大钊
激进民主派
前期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觉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
学习思想文化层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中国自强之学”,参加强学会的有
①维新派
②地主阶级开明人士
③洋务派
④传教士
⑤革命派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实践活动……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先进的思想为自己销路开道……中国近代变法的先驱康有为、梁启超,在实施变法之初,就已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念,并力图将其糅入变法的具体主张。
材料二 1898年9月28日,阴霾笼罩下的北京玄武门外的菜市口,囚车押来了六位志士,在监斩官草草宣布了朝廷的判决后,刽子手操起屠刀……顿时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这片多灾多难的大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接受了西方哪些主要的“ 政治理念”?他们是否将这些 “政治理念”都“糅入变法的具体主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能告诉你哪些信息?历史这样告诉我们:“六位志士的鲜血并没有白流,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遗产”。说一说“最宝贵的精神遗产”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政治理念: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在戊戌变法中,为减少变法阻力,他们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但在变法诏令中“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兴民权”的政治理念。
(2)戊戌六君子被杀,宣告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革命志士的英勇献身精神;封建势力的强大及残忍;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多么的曲折。含义:维新变法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戊戌变法在当时主要是由下列哪项因素促成的(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实际考查直接原因。可从当时的背景思考,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发了爱国知识分子的热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A.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基本上同时启动
B.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C.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D.制度变革在近代化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