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新思想的萌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十)

时间:2017-02-07 23:37: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主要资料来源于
A.《四洲志》
B.《瀛环志略》
C.《华事夷言》
D.《康輶纪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海国图志》为近代魏源所著。结合所学知识,《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情况,排除A;魏源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要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排除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维新变法思想,排除D;根据题干信息“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说明《海国图志》对西方的介绍涉及西方政治体制,因此选B 。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的学风:“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降之学新。”材料中的“道咸以降之学新”,主要“新”在: [???? ]
A.注重经典考证
B.针砭社会时弊
C.批判理学旧说
D.学习西方文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变官制”的政治理想,他们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2)??材料二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是指什么?(4分)
(3)??根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4分)
(4)为了“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参考答案:
(1)君主立宪派,君主立宪
(2)陈独秀;民主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主张维新变法,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他们的核心主张是在中国进行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2)联系新文化运动的史实可知,材料二的作者是陈独秀;他所说的两位先生 “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3)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主张利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彻底改造中国社会,中国人学习西方已经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4)为了“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该问答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可。
点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民族危机的出现
B.林则徐提倡经世致用

C.清朝统治危机加深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应从鸦片战争后我国当时的社会矛盾入手分析“新思想萌发的客观原因”。鸦片战争后我国的社会矛盾有两对,一个对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另一对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本题强调“客观原因”,则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入手比较贴切。答案A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