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思想的萌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7-02-07 22:33:2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日落紫禁城》:“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
A.谭嗣同
B.林则徐
C.李鸿章
D.陈独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写读书人是戊戌维新派的代表人物,B.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级抵抗派;C.李鸿章是洋务派;D.陈独秀,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谭嗣同:著有《仁学》,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男女平等,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国近代史上,强调 “欲求制胜必求之忠信之人,欲求自强必谋礼仪之士。”的派别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康有为赞同“今为机器之世”,认为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说明他主张废除旧的思想主张,其实质即仿照欧美模式,吸收世界文明,故选B。ACD三项都是材料的直接反应,都是B项的表现。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在中国倡导民权。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说明这三个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都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加以应用,对社会领域认识进行阐述,体现取便发挥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A、C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表述错误,不能认为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这些阐述与进化论发展没有任何关系;故此题应选D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22年胡适列举了他心目中“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其中将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列为一组。这些人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要求实行变法救亡图存
B.其思想对知识界影响重大

C.倡导实行民主与科学
D.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康有为、梁启超属于近代维新派,蔡元培、陈独秀属于新文化运动;AD符合康梁维新变法,C符合新文化运动;B是共同特征,他们都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因此选B。
点评: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应突出一个主线,就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渐进过程。抓住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