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四)

时间:2017-02-07 22:09:2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2013年10月13日,“荀子思想现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对荀子思想的地位、作用及其现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探讨的内容不包括(  )
A.“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
B.“万物皆生于两”的哲学思想
C.“礼为民生”的民本思想
D.“学不可以已”的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荀子思想现代价值”等,可知,本题主要考查荀子的思想主张相关内容。回忆、再现荀子相关思想主张,可知,荀子主张提出的隆礼重法、王霸并用的治国模式,A表述正确;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学不可以已”,D表述正确;同时荀子还提出了“礼为民生”的民本思想,C项表述正确。而“万物皆生于两” 是李贽的哲学思想,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民主”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尚书》中就有“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的词句。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材料记载了中国早起的民主制度      ②材料中的“民主”即“民之主”
③材料含有古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④材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治国理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民主”指为民作主的、有德行的君主。①错误,应该是君主不是民主;②正确;由“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可以看出体现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所以③正确;④错误,材料并不是人民主权的治国理念。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民主”。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和技术诸领域,中国宋代无疑是当时最有成就的国家。……中国社会在这个时代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变化,人们于此采纳了“文艺复兴”一词。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
材料二    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的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孟德斯鸩、卢梭们则拿出了 “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的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近代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
——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1)结合所学,以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史实印证材料一中“宋代无疑是当时最有成就的国家”的观点,并指出宋代的“文艺复兴”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根本区别。(8分)同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前者是中世纪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本质含义。(4分)
(2)列举出“近代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的表现。(3分)


参考答案:(1)史实:①思想:儒学发展为理学;②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首先分析第一小问,列举宋代的成就即可,思想上儒学发展为理学;科技上发明活字印刷术、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文学上宋词流行、民间兴起散曲;艺术上苏轼的行书、宫廷画院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是画坛最大亮点。从不同角度作答即可得分。
(2)本题实质上是考察学生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题干中近代中国人,用西方的真理来改造中国,由此可知是用西方的现代化来拯救中国,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是抵抗派,但是他们没有实质性的大规模举措。首先是洋务派展开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接着是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希望能够救亡图存,然后维新办法失败后,一部分资产阶级人士觉醒,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使用暴力的手段推翻清政府,最终成功,在中国成立了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不久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种种倒行逆施的举措引发了国人极大的不满,这些使得激进派开始企图通过新文化运动来试国人的思想开始进步。最后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新中国。本题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产生;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灿烂的文学?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的措施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     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世民的行为违反了孔子主张等级秩序的“礼”,违反了董仲舒“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三纲五常思想,还违反了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但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此无关。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孔子的礼、三纲五常;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4分)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
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2分)
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4分)


参考答案: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可以得出“百家争鸣”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根据“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些信息可得出“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考生易错答为“使得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这不是政治方面的影响。
(3)根据“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可以得出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根据“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可得出理学仍以儒学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张扬孔孟传统。
(4)根据“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可以得出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根据“反对空谈性理”结合顾炎武的思想可以得出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根据“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结合王夫之的思想可以得出反对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结合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学说可以得出重视工商业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