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王安石变法》高频试题巩固(2020年最新版)(十)

时间:2021-07-03 05:30:5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
A.市易法
B.方田均税法
C.均输法
D.免役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市易法规定: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故选A。B项是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征税的措施;C项是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D项是保证农业生产时间的措施。
点评: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守旧派的反对,市易法于元丰八年(1085年)后陆续废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优化人才选拔方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为此,王安石在改革过程中 
A.废科举以培养变革人才 
B.增加进士科和武举
C.以经义策论取士   
D.倡导八股以统一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取士之法。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实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题干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所以应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什么结果?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务”,他“理财”的出发点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1分)设市易务。
(2)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发展, 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但是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 启示:政府要适时适当地干预市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3)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概括,通过阅读确定反映社会现象的主要语句:“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措施也能据材料一得出。第(2)问“结果”首先据材料回答,从材料二可以得出“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从材料三可以得出“控制了市场物价、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然后据课本知识回答“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启示要从政府干预市场的角度回答。第(3)问要从总体上思考:王安石变法的理财主要是通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来实现,其出发点是调整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财富分配,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缓和矛盾、稳固统治。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