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强化练习(2020年练习版)(九)

时间:2021-07-03 04:50:4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此记载体现了
A.以民为本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2、判断题  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开始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判断题  (25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1982——2005年南京户(家庭)规模的构成(%)

材料四: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2分)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5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4分)



4、判断题  举国上下都很关心 “三农”问题,这是国家生活的重大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自2006年1月1日起取消农业税是历史性的变化。
(1)请说出唐朝政府在前期和中后期分别实行了怎样的赋税制度?征税标准有何变化?它们对经济发展和缓和社会矛盾有何积极作用?
(2)列举出明朝、清朝实行怎样的赋税政策?这两项政策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3)2006年起免征农业税是我国当前农村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请分析其现实意义。



5、判断题  1949年11月,周恩来指出:“外交工作有两方面: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联合”主要表现在
①推行“一边倒”政策 ②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③推行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政策 ④重视加强区域合作的外交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