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题技巧(2020年最新版)(五)

时间:2021-06-24 07:09:3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
①金属器具的使用  ②贫富分化的产生  ③文字的成熟  ④城的出现  ⑤礼制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④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一般认为是出现了公共权力,有了阶级压迫,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出现即体现了这一点,有了统治阶级;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之一;此外,金属工具的使用、礼制的形成等也是国家出现的表现。因此①②③④⑤都正确。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国家的出现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2007年1月8日,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六安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根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
A.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
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D.分封制仍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下列史料与这种“制度”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于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该材料中的制度指的是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而本题的四个史料与这种“制度”相 关的只可能是唐朝中期孟郊的诗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一   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
材料二   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存在的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7分)


参考答案:(1)存在的问题:为追求高官厚禄而参加科举,过于功利;重视文章写作,忽视对德行的考察;学习内容空洞无用;败坏社会风气;选才质量下降。(8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
(2)主要主张:学习与修身相结合;提倡务实,反对空言;注重治世之道,轻视诗词格律;重视全面学习。(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等关键信息可知,科举制存在的问题是为追求高官厚禄而参加科举,过于功利;重视文章写作,忽视对德行的考察;学习内容空洞无用;败坏社会风气;选才质量下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求治世之道”“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等关键信息可知,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是学习与修身相结合;提倡务实,反对空言;注重治世之道,轻视诗词格律;重视全面学习。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教育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A.辛亥革命毫无建树
B.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的“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是辛亥革命后,“觉得社会文化是 整套的, 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 决计不可能”可以判断出这是对人们的思想不够解放表示不满,故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的进一步的解放。故选C。A项明显错误;B项说的是社会现象而不是揭示的本质;D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即民众的觉悟急需提高。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继续。主要通过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解放人民的思想。在运动中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反对传统文化。在解放人们的思想的同时也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激看法。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