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24 06:56:55
1、判断题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及结果。(8分)
(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结合材料三所及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7分)
参考答案:
⑴.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稳定北魏统治。(4分)
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4分)
⑵.该观点是错误的。(1分)北魏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预征六年租调,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使阶级矛盾尖锐;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汉化等措施,加快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衰落是封建化的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崇尚文治,消灭雄武之风所致。(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腐朽
C.战乱不休
D.汉族的反抗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能够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是
(1)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2)考古发掘 (3)史书记载 (4)民间传说
A.(1)(2)(3)
B.(2)(3)(4)
C.(1)(2)
D.(1)(2)(3)(4)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诗句反映(1)正确;陕西扶风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说明(2)正确,(3)(4)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出来,故选C项。
考点:研究历史的史料来源
点评: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该题中的(2)属于第一手史料;(1)(3)(4)属于第二手史料。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2)题。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1)结合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商鞅的重农的主张。
(2)商鞅的“重农”主张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战争时代,他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兼并战争的保证。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农业停滞不前,那它的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活力。所以,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后,经济改革首先在农业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又在积极深化农业改革,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税费改革,对农业进行补贴等。
本题解析:回答第(1)问可结合材料的时间以及材料所包含的内容从背景、目的、结果三个方面评述组织答案;回答第(2)问从当前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当今中国重视发展的农业的措施来回答。答案可以不拘一格。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