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24 06:55:08
1、选择题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目材料为顾炎武文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这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所以选D。
考点:经世致用
点评:从高考考查内容上说,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及影响是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考查的能力要求上说,注重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分析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历史事件中共性的提升与个性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一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应回答( )
A.Kong Qiu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 )
A.有教无类
B.为政以德
C.“仁”的思想
D.“仁政”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史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项是教育思想,B项是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的思想,D项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均不符合题干内容。失火后“问人”“不问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思想,即爱人的思想,也即“仁”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8分)材料一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6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大一统。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6分)
(2)“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4分)(3)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6分)
(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2分)
本题解析:(1)主张:由材料一中的“天子受命于天”、“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可知是指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由“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可知主张大一统。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当时汉武帝时期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观点:由材料二中的“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可以得出其观点是“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目的:结合材料二中的“能使天下顺治”和中国所处的封建制时代可以知道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3)主张:由材料三中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可知李贽主张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原因:结合李贽所处的时代,明朝末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其原因。
(4)材料中强调的是儒家的发展特点,通过所学我们可以分析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理学产生于宋代是因为魏晋时期三教并行,儒学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由此可以得出儒学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万历十五年》写道:“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李贽成为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先声
B.李贽的思想未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
C.李贽的悲剧是当时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结果
D.李贽对现实的批判引起统治者的不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题干材料:“李贽的悲剧”指什么?前文说的明白,李贽“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是“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原因呢?前文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材料大概意思是:李贽思想影响有限,即李贽思想影响有限=个人悲剧。材料阐释的是社会环境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关系。即其个人悲剧是时代造成的。C.李贽的悲剧是当时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结果,符合题意。综上,故,正确答案选C;而其余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解读“最准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